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高通展示AI模型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鲁棒性

高通中国 ? 来源:高通中国 ? 2025-02-27 15:59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要点

?展示AI模型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鲁棒性。

?与3GPP Type I CSI反馈相比,测得15%至95%的吞吐量增益。

?展示序列学习的灵活性,支持网络解码器优先或终端编码器优先的训练方式。

高通技术公司和诺基亚贝尔实验室持续合作,展示了无线网络中可互操作的多厂商AI的价值。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4)上,我们首次展示了AI增强信道状态反馈编码器和解码器模型的OTA互操作性,该模型分别运行在搭载高通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的参考移动终端和诺基亚原型基站上。

双方使用被称为“序列学习”的新技术开发了这些可互操作的模型。通过序列学习,多家公司能够协同设计可互操作AI模型,而无需共享各自实现方案的专有细节,公司之间共享模型输入/输出对的训练数据集即可。

基于这一概念验证,我们持续合作,展示可互操作AI面向信道状态反馈(Channel State Feedback, CSF)的价值、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无线AI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鲁棒性

随着AI技术在实际网络中部署,确保模型在不同环境中稳健运行尤为重要。训练数据集应具有足够的多样性以确保AI模型有效学习;然而,让数据集涵盖所有可能场景是不现实的。因此,将训练成果泛化以应对新情况的能力,对AI模型至关重要。在双方的合作中,我们研究了三个不同的基站站点:一个郊区室外位置(室外站点)和两个不同的室内环境(室内站点1和室内站点2)。

在第一个场景中,我们对使用多元数据集训练的通用AI模型和在特定地点训练的超本地化模型进行了性能对比。下图总结了在室外站点和室内站点1实现的平均吞吐量。可以看出,通用AI模型可在不同环境下工作,性能媲美超本地化模型。

通用模型 vs. 超本地化AI模型实现的平均吞吐量(Mbps)

随后,我们对通用模型进行调整,接入了来自室内站点2的数据(即调整后的通用模型),然后在室内站点2内的4个不同位置测量用户数据吞吐量。如图所示,在所有场景中,通用模型与调整后的通用模型其性能差异在1%以内,表明一般通用模型在新场景中稳健可靠。

通用 vs. 调整后的通用模型实现的平均吞吐量(Mbps)

相比波束网格反馈实现的吞吐量增益

AI增强CSF让网络能够以更精确的波束模式进行传输,从而提高接收信号强度,减少干扰,最终提供更高数据吞吐量。我们记录了移动用户在站点内不同位置移动时,分别基于AI的反馈和基于波束网格的反馈(3GPP Type I)所实现的数据吞吐量,以此测量性能提升。

如下列条形图所示,使用AI反馈实现了更高吞吐量,每个位置的吞吐量增益从15%到95%不等。在实际商用系统中,AI增强CSF下所观察到的吞吐量增益将取决于诸多因素。然而,这一概念验证的结果结合大量模拟研究表明,通过AI增强实现的吞吐量将始终高于通过传统方法实现的吞吐量。

相比Type I反馈在室外和室内测试中的增益百分比

网络解码器优先序列学习

序列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终端编码器优先(device encoder-first)或网络解码器优先(network decoder-first),二者在部署和标准化方面具有不同的影响。为了顺应3GPP对解码器优先方式与日俱增的关注,今年我们将原本的编码器优先演示替换成了解码器优先模型训练。

在MWC 2024上演示的编码器优先方式中,高通技术公司设计了编码器模型,生成一组输入/输出对的训练数据集,并将数据集分享给诺基亚,后者随之设计了可互操作解码器。今年,通过解码器优先的方式,由诺基亚设计解码器模型,生成并共享解码器输入/输出对的训练数据集,以供高通技术公司设计可互操作编码器。我们发现,通过这两种模式设计出的模型性能相当,差异在几个百分点以内。

总结

高通技术公司和诺基亚贝尔实验室联合展示的原型系统是AI增强通信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结果表明,通过多种学习模式,可以稳健地显著提升用户体验。随着我们学习设计可互操作的多厂商AI系统,将能够实现更大的容量、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能耗。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高通
    +关注

    关注

    78

    文章

    7630

    浏览量

    193468
  • 无线网络
    +关注

    关注

    6

    文章

    1470

    浏览量

    67269
  • AI
    AI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5476

    浏览量

    281240

原文标题:展示无线网络中可互操作的多厂商AI的价值

文章出处:【微信号:Qualcomm_China,微信公众号:高通中国】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具备光照和自适应特征剔除的VSLAM前端框架

    现有的基于特征的VSLAM系统依赖于固定的前端参数,这使得它们面对光照突变时显得十分脆弱,且特征跟踪也不稳定。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了“IRAF-SLAM”,这是一种具备光照
    的头像 发表于 07-30 10:38 ?126次阅读
    具备光照<b class='flag-5'>鲁</b><b class='flag-5'>棒</b>和自适应特征剔除的VSLAM前端框架

    模型半导体行业的应用可行分析

    有没有这样的半导体专用大模型,能缩短芯片设计时间,提高成功率,还能帮助新工程师更快上手。或者软硬件可以设计和制造环节确实有实际应用。会不会存在AI缺陷检测。 能否应用在工艺优化和预测
    发表于 06-24 15:10

    首创开源架构,天玑AI开发套件让端侧AI模型接入得心应手

    基石。 Neuron Studio打造全流程一站式开发体验,为AI应用开发按加速键 AI 应用的开发瓶颈,从来都不是“点的问题”,而是“链的问题”:开发工具碎片化,调优过程靠手动,单模型
    发表于 04-13 19:52

    VirtualLab Fusion应用:光栅的分析与优化

    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分析了二元光栅的偏振依赖,并对结构进行了优化,使其在任意偏振角入射光下均能表现良好。 倾斜光栅的优化 这个用例演示了一个具有稍微变化的填充因子的倾
    发表于 02-19 08:54

    NVIDIA发布Cosmos平台,加速物理AI开发

    )和机器人等物理AI系统的快速发展。 Cosmos平台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生成式世界基础模型,能够模拟和预测复杂环境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结合高级
    的头像 发表于 01-13 11:06 ?828次阅读

    通CES 2025展示AI创新成果

    方面的强大实力。 通技术公司凭借其AI领域的深厚积累,为PC、汽车、智能家居等多元终端品类带来了颠覆的变革。PC领域,
    的头像 发表于 01-09 14:26 ?635次阅读

    NVIDIA推出加速物理AI开发的Cosmos世界基础模型

    经数百万小时的驾驶和机器人视频数据训练的先进模型,可用于普及物理 AI 开发,并以开放模型许可形式提供。
    的头像 发表于 01-09 11:05 ?861次阅读

    自动驾驶中常提的是个啥?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Robustness)成为评价自动驾驶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小伙伴也会在自动驾驶相关的介绍中,对某些功能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1-02 16:32 ?7423次阅读
    自动驾驶中常提的<b class='flag-5'>鲁</b><b class='flag-5'>棒</b><b class='flag-5'>性</b>是个啥?

    原理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中,是一个核心概念。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10:26 ?4182次阅读

    深度学习模型优化

    。异常值和噪声可能会误导模型的训练,导致模型面对新数据时表现不佳。 数据标准化/归一化 :将数据转换到同一尺度上,有助于模型更好地学习数据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10:25 ?1294次阅读

    算法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一、算法的基本概念 算法是指在面对数据中的异常值、噪声和不确定性时,仍能保持稳定性能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10:22 ?1902次阅读

    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Robustness)是指系统或方法对于外部干扰、误差或变化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以下是对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10:21 ?9076次阅读

    机器学习中的重要

    机器学习领域,模型是指模型面对输入数据的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10:19 ?1347次阅读

    如何提高系统的

    在当今的技术环境中,系统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硬件故障、软件缺陷、网络攻击和人为错误。是指系统面对这些挑战时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 一、
    的头像 发表于 11-11 10:17 ?2624次阅读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学习心得

    。 4. 物理AI的融合 阅读过程中,我对于物理AI的融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AI for
    发表于 10-14 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