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InP异质接面/量子井面射型雷射

Semi Connect ? 来源:Semi Connect ? 2025-02-07 10:20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为了应用在光纤通讯上有效提升讯号传输距离,对于发光波长1310nm与1550nm的面射型雷射需求也相当迫切,传统半导体雷射二极体在长波长红外光雷射大多采用磷化铟系列材料,但是磷化铟系列材料成长雷射二极体结构时经常遭遇到特性温度较低的问题,往往需要额外的主动散热装置来协助雷射二极体维持在恒温状态避免操作特性劣化,主要原因在于磷化铟/磷砷化铟镓系列材料所形成的异质接面结构中导带能障差异较小(△Ec=0.4Eg),与砷化镓系列材料(△Ec=0.7Eg) 相较之下低不少,因此注入电子经常因为元件接面温度上升而获得额外动能因此溢流到活性层外,这个载子溢流(carrieroverflow)现象让元件量子效率变差,注入的载子还没机会在活性区复合形成光子就流失掉,原本获得的能量以热的形式逸散,又进一步提高接面温度,导致恶性循环让雷射操作特性变差,此外活性层中常见的欧杰复合(Auger recombination)也会让元件发光效率低落,如图6-2所示。

ab4663aa-e425-11ef-9310-92fbcf53809c.png

除了载子局限能力较差之外,磷化铟系列材料折射率差异也不显著,如第三章表3-1所示,要获得足够雷射增益所需的DBR层数高达50对以上,不但会造成较高串联电阻与所需的磊晶成长时间,这么多对掺杂的DBR也会造成显著的杂质吸收效应,让元件达到雷射增益的条件更加严苛;此外与矽基板或砷化镓基板相较之下,磷化铟基板较昂贵,而且机械特性较差,在磊晶或制程中容易因为受热翘曲或破裂,因此制程良率较低,成本也相对昂贵。

如同第一章所述由Iga教授团队最早成功制作出来的面射型雷射元件采用n-InP/undoped GaInAsP/p-InP(n型磷化铟/未掺杂磷砷化铟镓活性层/p型磷化铟)双异质接面结构所组成,发光波长在1.2微米范围(λ=1.18μm)。由于载子局限效果较差且上下反射镜反射率较低,因此元件必须固定在镀金铜座上加强散热效果,即使如此也只能在液态氮冷却下在77K以脉冲操作,阈值电流值为900mA,以基板侧阴极直径100μm计算,雷射操作阈值电流密度为11kA/cm2,成功验证面射型雷射的可行性是其最重大的贡献,该实验采用液相磊晶LPE法成长的结构与元件示意图如下图6-3所示。

ab6854b0-e425-11ef-9310-92fbcf53809c.png

随后在1993年东京工业大学T.Baba和Iga教授团队制作出接近室温下连续波操作的GaInAsP/InP面射型雷射,与先前成果相较之下主要差异在于发光波长1.37微米的GaInAsP/InP发光层借由制程方式再成长形成圆形平面埋入式异质结构(circular planarburied heterostructure, CPBH),p侧镜面由8.5对MgO/Si DBR与Au/Ni/Au所组成,n侧镜面则由6对SiO2/Si介电质DBR构成。元件p侧采用镓焊料(Ga solder)贴合到镀金的钻石导热板,借助于MgO/Si较高的热传导系数以及散热片来移除元件电激发光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热,使元件可以在接近室温环境下连续波操作。在77K温度下元件可以连续波操作且大多数元件阈值电流值约为10mA,最低可达0.42mA。在20°C下可以脉冲电激发光操作,阈值电流为18mA。最高可以维持连续波操作的温度为14°C,此时阈值电流值为22mA,远场发散角为4.2°。直到在1995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胡玲院士团队在GaAs基板上以MBE分别成长28对n型AIAs/GaAs DBR,另外成长30对p型Al0.67Ga0.33As-GaAS DBR,再与MOVPE成长的7层应变补偿InGaAsP量子井发光层在630°C下通氢气持温20分钟进行第一次晶片贴合,移除InP基板后再与n型DBR进行第二次晶片贴合。由于采用应变补偿InGaAsP量子井结构,与原先的双异质接面结构相较之下可以稍微改善载子溢流问题,因此所制作的元件首次成功在室温下电激发光连续波操作,最低临界电流为2.3mA,发光波长1542nm,符合玻璃光纤最低损耗的波段,但是砷化镓材料与磷化铟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显著,在高温环境或长时间操作下元件寿命与可靠度可能有疑虑。

由上述例子可以发现早期由于材料特性限制,能带宽度符合1310nm和1550nm发光波长(大约0.95~0.78eV)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大多为磷化铟系列材料,如图6-4所示,通常应用在长波长1310nm和1550nm波段的半导体雷射主动发光区的材料为磷砷化铟镓(InGaAsP)与磷化铟组成的材料系统,因此所采用的基板也以晶格常数相匹配(lattice match)的InP为主。但是由于InP系列材料折射率差异较小,因此早期元件大多采用部分磊晶成长n型DBR结合高反射率金属与介电质DBR(因为p型掺杂InP DBR电阻相当高);或者借由晶片贴合方式借助AIGaAs/GaAs高反射率DBR才能达到雷射增益条件,这样的元件制程相当复杂良率也较低。

ab8e2528-e425-11ef-9310-92fbcf53809c.png

由图6-4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大致的趋势,通常能隙愈小的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其晶格常数会愈大;相反的能隙愈大的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其晶格常数愈小,比较特殊的例外是GaN1-xAsx这个材料,会在稍后另外介绍。从图6-4中可以发现除了InP以外,还有一些材料组合借由调整成分元素莫耳分率后其晶格常数也有机会和InP相匹配,包括AlInAs、GaAsSb、InGaAs、AIAsSb、AIGaAsSb其他还有较不常见且与InP基板晶格不匹配约4%的AlGaSb,当然还有最常见的GalnAsP。因此除了InGaAsP/InP以外,AlInGaAs/InP和AlInGaAs/AlInAs也被用来作为InP基板成长长波长面射型雷射的发光层增益材料,其中InP基板成长InGaAIAs/IAIAs全磊晶DBR夹着中央3/2λ的InGaAlAs活性层面射型雷射可以在55°C温度下还能脉冲操作,并在2006年时由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团队获得连续波操作温度达80°C的成果,不过采用这个材料系统虽然可以改善导带能隙差异所造成的载子溢流问题,但是同样的要成长高对数的DBR仍然会造成元件串联电阻太高,特别是p-型DBR由于价带能带差异较大注入电洞需要更高能量才能顺利克服这么多对的异质接面所形成的能障,因此InP基板成长的全磊晶结构普遍遭遇p-型DBR电阻过大问题,导致注入电流造成元件温度上升更进一步造成发光特性劣化,因此前述部分团队就采用穿隧接面(tunnel junction,又称为Esakijunction,以发现半导体穿隧效应获颁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江崎玲于奈Leo Esaki命名)以及共振腔间电极接触 (intracavity contact) 等磊晶和制程方式克服p型DBR电阻过高或掺杂DBR造成杂质吸收的不利因素,这些方法对磊晶和制程技术要求非常严苛,因而提高制程复杂度且降低良率。

综合以上所述,采用与InP基板晶格匹配的化合物半导体成长全磊晶结构的面射型雷射,由于大多数晶格匹配的材料折射率差异较小,因此所需要的分布布拉格反射器对数也会非常多,而且由于发光波长较长,因此整体结构磊晶厚度会相当厚,不仅成长耗时而且材料成本也会相对提高,此外磷化铟基板较昂贵,机械强度也较脆弱,同时所制作的雷射元件高温操作特性较差,经常需要主动散热冷却装置以确保雷射输出特性不会劣化,所以也无可避免的增加许多成本,因此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许多研究团队转而寻求其他与砷化镓基板晶格匹配且能隙大小符合1310~1550nm波长范围的活性层材料。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量子
    +关注

    关注

    0

    文章

    493

    浏览量

    25982
  • 雷射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5

    浏览量

    10349
  • 光纤通讯
    +关注

    关注

    1

    文章

    22

    浏览量

    7892

原文标题:InP 异质接面/ 量子井面射型雷射

文章出处:【微信号:Semi Connect,微信公众号:Semi Connect】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InAs量子发射激光器的概述

    团队首次利用?MBE?成长?Al0.3Ga0.7As/In0.5Ga0.5As/Al0.3Ga0.7As双异质接面结构,其中In0.5Ga0.5As因为应变导致形成岛状的量子点结构,所制作的边
    的头像 发表于 02-13 10:54 ?638次阅读
    InAs<b class='flag-5'>量子</b>点<b class='flag-5'>面</b>发射激光器的概述

    InGaAs量子雷射介绍

    由上述 InP 系列材料雷射发展可以发现,要制作全磊晶结构的长波长
    的头像 发表于 02-07 11:08 ?640次阅读

    典型的氧化局限雷射结构

    为了改善上述蚀刻柱状结构以及离子布植法制作雷射的缺点,在1994年从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的D.L. Huffaker 首次发表利用选择性氧化电流局限(selective
    的头像 发表于 01-21 13:35 ?574次阅读
    典型的氧化局限<b class='flag-5'>面</b><b class='flag-5'>射</b><b class='flag-5'>型</b><b class='flag-5'>雷射</b>结构

    雷射制程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普遍采用的雷射元件主流技术为选择性氧化法,绝大多数
    的头像 发表于 01-21 11:38 ?587次阅读
    <b class='flag-5'>面</b><b class='flag-5'>射</b><b class='flag-5'>型</b><b class='flag-5'>雷射</b>制程技术介绍

    半导体雷射相对强度杂讯

    从前面一小节对半导体雷射线宽的讨论可以知道,即使半导体雷射操作在稳态的状况下,还是会有因为自发辐射所引起的相位的杂讯,除此之外,雷射操作的杂讯来源很多,例如雷射共振腔中的载子和光子产生
    的头像 发表于 01-09 16:00 ?554次阅读
    半导体<b class='flag-5'>雷射</b>相对强度杂讯

    半导体雷射之发光线宽

    从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知道线宽增强因子会让半导体雷射在动态操作时谱线变宽,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半导体雷射在稳态操作下的发光线宽。 同样的,假设在一单模操作的雷射中,雷射光在共振腔中沿着z
    的头像 发表于 01-08 09:46 ?620次阅读
    半导体<b class='flag-5'>雷射</b>之发光线宽

    详解VCSEL的温度效应

    VCSEL相较于传统的边雷射而言,另一项重要的区分在于VCSBL 具有很短的雷射共振腔。
    的头像 发表于 12-26 14:10 ?1456次阅读
    详解VCSEL的温度效应

    VCSEL与EEL的比较

    相较于传统边半导体雷射的发展,垂直共握腔雷射
    的头像 发表于 12-20 10:10 ?1697次阅读
    VCSEL与EEL的比较

    半导体雷射震荡条件

    共振腔中雷射光来回(round trip)振荡后保持光学自再现(self-consistency)的边界条件,让我们可以求得雷射要稳定存在于共振腔必须符合两条件,第一部分为振幅条件,第二则为相位条件
    的头像 发表于 12-19 10:52 ?671次阅读
    半导体<b class='flag-5'>雷射</b>震荡条件

    异质接面介绍

    一个基本的半导体雷射如图2-1所示,包含了两个平行劈裂镜面组成的共振腔,称为Fabry-Perot?(FP)共振腔,雷射光在共振腔中来回振荡,再从两边镜面发出雷射光,这种雷射又被称作为
    的头像 发表于 12-18 10:47 ?585次阅读
    双<b class='flag-5'>异质</b><b class='flag-5'>接面</b>介绍

    雷射初期的研发进展

    早期雷射由于半导体磊晶技术简在发展初期阶段,因此还无法直接成长反射率符合雷射操作需求的全磊晶导体分布布拉格反射器,以Iga?教授团队所
    的头像 发表于 12-10 10:52 ?642次阅读

    雷射发展历程

    早期所谓的雷射(surface emitting laser, EBL)本质上仍然是边
    的头像 发表于 12-09 09:52 ?605次阅读
    <b class='flag-5'>面</b><b class='flag-5'>射</b><b class='flag-5'>型</b><b class='flag-5'>雷射</b>发展历程

    雷射的发展历史

    LASER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缩写,台湾音译为雷射,中国大陆意译为激光,意指光在受激发放大情况下所
    的头像 发表于 12-06 16:26 ?904次阅读

    异质结类型的介绍

    先进光催化剂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 传统的三种异质结 跨隙(I )、交错隙(II )和断隙
    的头像 发表于 11-26 10:23 ?1.3w次阅读
    <b class='flag-5'>异质</b>结类型的介绍

    半导体研究所在量子异质外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材料的制备和以其为基础的新型信息器件是信息科技前沿研究的热点。 近期,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占国院士的指导下,刘峰奇研究员团队等在量子异质外延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以二维材料为外延衬底,基于分子束外延技术,发展
    的头像 发表于 11-13 09:31 ?939次阅读
    半导体研究所在<b class='flag-5'>量子</b>点<b class='flag-5'>异质</b>外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