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语音唤醒

智能感知与物联网技术研究所 ? 来源:通信信号处理研究所 ? 作者:通信信号处理研究 ? 2021-01-02 11:32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1. 概述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机语音交互更加自然,搭载语音唤醒、识别技术的智能设备也越来越多。语音唤醒在学术上称为 keyword spotting(简称 KWS),即在连续语流中实时检测出说话人特定片段(比如:叮当叮当、Hi Siri 等),是一种小资源的关键词检索任务,也可以看作是一类特殊的语音识别,应用在智能设备上起到了保护用户隐私、降低设备功耗的作用,经常扮演一个激活设备、开启系统的入口角色,在手机助手、车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机器人等运用得尤其普遍。

唤醒效果好坏的判定指标主要有召回率 (recall,俗称唤醒率)、虚警率 (false alarm,俗称误唤醒)、响应时间和功耗四个指标。召回率表示正确被唤醒的次数占总的应该被唤醒次数的比例。虚警率表示不该被唤醒却被唤醒的概率,工业界常以 12 或者 24 小时的误唤醒次数作为系统虚警率的评价指标。响应时间是指用户说出唤醒词后,设备的反应时间,过大的响应时间会造成较差的用户体验。功耗是指唤醒系统的耗电情况,多数智能设备都是电池供电,且需要保证长时续航,要求唤醒系统必须是低耗能的。一个好的唤醒系统应该保证较高的召回率、较低的虚警率、响应延时短、功耗低。

唤醒技术落地的难点是要求在低功耗下达到高性能要求。一方面是目前很多智能设备为了控制成本,搭载的都是一些低端芯片,计算能力有限,需要唤醒模块尽可能的减少计算计算量以减少能源消耗;一方面用户使用场景多种多样,设备也常没有经过专业声学设计,远场、大噪声、强干扰、高回声、高混响等情况下仍然面临召回率低、虚警率高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腾讯 AI Lab 近期发表一篇论文,针对复杂声学环境,特别是噪声和干扰人声场景,对送给唤醒模型的声学信号进行前处理,以提升其语音信号质量。本论文已被 Interspeech 2020 接收。

很多智能设备安装有多个麦克风,因此多通道的前端处理技术被应用到唤醒的前端信号处理中。当目标说话人与干扰声源分布在不同方向时,多通道的语音增强技术,例如波束形成 (beamformer), 能够有效的增强目标说话人,抑制其它干扰声源。但是这一做法依赖较准确的目标说话人方向定位。在实际环境中,由于有干扰声源的存在,使得很难从带噪数据中准确估计目标说话人的方位,特别是当有多人在同时说话时,也无法判断哪一个是目标说话人。因此本文采用“耳听八方” (多音区) 的思路,在空间中设定若干待增强的方向(look direction),然后区别于传统的波束形成做法(这个做法已发表于 ICASSP 2020 [1]),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multi-look)语音增强模型,可同时增强多个指定的方向声源。这些多个方向增强输出的信号再通过注意力机制进行特征融合送予唤醒模型。由于前端的增强是通过神经网络处理的,这样多音区的增强模型与唤醒模型可以进行联合优化,实现真正的前后端一体的多音区语音唤醒。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语音增强模型是首个完全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语音增强模型。相比于特定方向的语音增强,本文提出的模型可同时增强多个方向声源。同时这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在性能上显著优于基于传统的波束形成做法。完全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前端,与唤醒模型联合训练,前后一体的做法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稳定性。此模型适用于多麦克风设备的语音唤醒。

以下为方案详细解读。

2. 方案详解

传统的多音区语音处理的思路,是在空间中设定若干待增强的方向(look direction),每个方向分别应用一个波束形成,增强这个方向的声源,最终本文将每个方向增强输出的信号轮流送给唤醒模块,只要有一个方向触发唤醒,则唤醒成功。这种基于多音区的多波束唤醒技术大大提高了噪声下的唤醒性能,然而需要多次调用唤醒模块,因此计算量较单路唤醒也成倍增加,功耗变大制约了应用。针对这一情况,作者在早前一点的工作中 [1] 将注意力 (attention) 机制引入到唤醒框架下,如图 1 所示,多个 look-direction 增强的信号提取特征后通过 attention 层映射成单通道输入特征,再送入单路唤醒网络层,与单路唤醒相比仅仅增加了一层网络,既保证了唤醒性能,计算量又大大降低。

057c3e98-4458-11eb-8b86-12bb97331649.png

图 1:基于多波束特征融合的唤醒模型 [1]

以上介绍的基于波束形成的多音区唤醒 [1],前端的信号处理(波束形成)和唤醒模块还没有做到联合调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语音增强模型。该模型读取单个通道的语谱特征和多通道的相位差特征,同时根据预设的若干音区方向(look direction),作者分别提取对应的方向特征 (directionalfeature)。这些方向特征表征每个时频点是否被特定音区方向的声源信号占据,从而驱动网络在输出端增强距离每个音区方向最近的那个说话人。为了避免因为音区和说话人的空间分布导致目标说话人经过多音区增强模型处理后失真,实验中使用一个原始麦克风信号与多个方向增强输出的信号一起通过注意力机制进行特征融合送予唤醒模型,由于前端的增强是通过神经网络处理的,这样多音区的增强模型与唤醒模型可以进行联合优化,实现真正的前后端一体的多音区语音唤醒。完整的模型结构在图 2 中描述。

05ff7c04-4458-11eb-8b86-12bb97331649.png

图 2: 本文提出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语音增强和唤醒模型 [2]

图 3 是一个多音区增强的实例。两个说话人分别位于图 (a) 所示位置,麦克风采集的两人同时说话信号谱如图 (b). 作者设定了 4 个待增强的方向(0 度,90 度,180 度和 270 度)。多音区增强模型将会在 0 度和 90 度方向增强蓝色说话人,180 度和 270 度方向将会增强黑色说话人, 增强后的 4 个方向语谱如图 (c)。

06514aca-4458-11eb-8b86-12bb97331649.png

图 3: 多音区增强网络输出实例

在图 4 中,作者对比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增强唤醒模型与基于波束形成的多音区增强唤醒模型和基线的单通道唤醒模型。可以看出特别是在小于 6dB 的信干比声学环境下,本文提出的做法显著超越其它方法。不同方法唤醒率测试均在控制误唤醒为连续 12 小时干扰噪声下 1 次的条件下进行的。

078bea08-4458-11eb-8b86-12bb97331649.png

图 4: 多音区唤醒模型的性能对比

3.总结及展望

本文提出的多音区语音增强和唤醒的做法,大幅降级了唤醒前端语音增强与唤醒结合使用的计算量,在未知目标声源方位的情形下,同时增强的多个方向声源信号的特征融合可保证目标语音得到增强,给准确的唤醒提供了保障。在论文中测试的多说话人带噪声的复杂声学环境下,唤醒率达到 95%。

多音区的语音增强模型已经与声纹模型结合,形成多音区的说话人验证,提升声纹系统在复杂远场声学环境下的鲁棒性。未来这一工作可与语音识别等其它语音任务相结合。

原文标题:论文解读丨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语音唤醒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通信信号处理研究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神经网络
    +关注

    关注

    42

    文章

    4814

    浏览量

    104495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810

    文章

    49224

    浏览量

    251611

原文标题:论文解读丨基于神经网络的多音区语音唤醒

文章出处:【微信号:tyutcsplab,微信公众号:智能感知与物联网技术研究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AI神经网络降噪算法在语音通话产品中的应用优势与前景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神经网络降噪算法在语音通话产品中的应用正逐步取代传统降噪技术,成为提升语音质量的关键解决方案。相比传统DSP(数字信号处理)降噪,AI降噪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更高
    的头像 发表于 05-16 17:07 ?589次阅读
    AI<b class='flag-5'>神经网络</b>降噪算法在<b class='flag-5'>语音</b>通话产品中的应用优势与前景分析

    BP神经网络与卷积神经网络的比较

    BP神经网络与卷积神经网络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对两者的比较: 一、结构特点 BP神经网络 :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的前馈神经网络
    的头像 发表于 02-12 15:53 ?829次阅读

    BP神经网络的优缺点分析

    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作为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模型,具有显著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以下是对BP神经网络优缺点的分析: 优点
    的头像 发表于 02-12 15:36 ?1060次阅读

    什么是BP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

    BP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是一种用于训练神经网络的有效方法。以下是关于BP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的介绍: 一、基本概念 反向传播算法是BP
    的头像 发表于 02-12 15:18 ?900次阅读

    BP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BP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是对它们之间关系的介绍: 一、BP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BP神经网络,即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
    的头像 发表于 02-12 15:15 ?995次阅读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的基本原理涉及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个核心过程。以下是关于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的介绍: 一、网络结构 BP神经网络
    的头像 发表于 02-12 15:13 ?1045次阅读

    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多种神经网络架构方法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传统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多种算法。在本文中,我们会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多种神经网络架构方法,供各位老师选择。 01 人工神经网络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之所
    的头像 发表于 01-09 10:24 ?1421次阅读
    人工<b class='flag-5'>神经网络</b>的原理和多种<b class='flag-5'>神经网络</b>架构方法

    卷积神经网络与传统神经网络的比较

    在深度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任务,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游戏智能等。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s)和传统神经网络是两种常见的模型。 1. 结构差异 1.1 传统神经网络
    的头像 发表于 11-15 14:53 ?2047次阅读

    RNN模型与传统神经网络的区别

    神经网络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种强大工具,它们能够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神经网络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循环神经网络(RNN)和传统神经网络(如前馈
    的头像 发表于 11-15 09:42 ?1278次阅读

    LSTM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工作机制

    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循环神经网络(RNN),设计用于解决长期依赖问题,特别是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表现出色。以下是LSTM神经网络
    的头像 发表于 11-13 10:05 ?1759次阅读

    LSTM神经网络语音识别中的应用实例

    语音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的引入,语音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LSTM
    的头像 发表于 11-13 10:03 ?1990次阅读

    LSTM神经网络与传统RNN的区别

    在深度学习领域,循环神经网络(RNN)因其能够处理序列数据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RNN在处理长序列时存在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应运而生。 循环
    的头像 发表于 11-13 09:58 ?1345次阅读

    LSTM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如何实现LSTM神经网络

    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它能够学习长期依赖信息。在处理序列数据时,如时间序列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LSTM因其能够有效地捕捉时间序列中的长期依赖关系而受到
    的头像 发表于 11-13 09:53 ?1831次阅读

    Moku人工神经网络101

    Moku3.3版更新在Moku:Pro平台新增了全新的仪器功能【神经网络】,使用户能够在Moku设备上部署实时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快速、灵活的信号分析、去噪、传感器调节校准、闭环反馈等应用。如果您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08:06 ?732次阅读
    Moku人工<b class='flag-5'>神经网络</b>101

    matlab 神经网络 数学建模数值分析

    matlab神经网络 数学建模数值分析 精通的可以讨论下
    发表于 09-18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