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过去十年,镍基正极材料(NCM/NCA)正不断取代LMO/LFP的市场,已经成为电动乘用车用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的主流选择。
正极材料是制约锂电池发展的最大障碍。无论是电池中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正极材料起着关键性作用。
过去十年,镍基正极材料(NCM/NCA)正不断取代LMO/LFP的市场,已经成为电动乘用车用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的主流选择。
产业界认为,要使电动汽车性价比达到最佳,电池Pack能量密度应达到235Wh/Kg及500Wh/L,价格为100美元/KWh,届时单体电池能量密度将达到350Wh/Kg/750 Wh/L,价格为75美元/KWh。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依赖于电池系统组装技术进步、电池控制系统以及冷却系统的进步之外,电池化学体系的技术进步将显得更为关键,通过化学体系的改变,能够直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通过使用廉价元素降低电池成本。
对于动力电池而言,需要考虑能量密度、功率、安全以及寿命等因素,想要在这些点保持平衡也是未来电池设计的重大挑战。不仅需要精细的调整电池材料的组分、微观形貌、结构以及表面特征,还需要考虑电极厚度以及电极孔隙率等多方面因素。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近期分享了其对“长续航、低成本和快充型锂离子电池新型正负极材料技术”的理解及思考。
在长续航低成本的正极材料上,黄学杰重点介绍了高电压镍锰酸锂材料。
数据显示,该材料的电压可以达到4.7v,可逆容量达135mAh/g,材料比能量达635wh/kg,与石墨负极配套的电池比能量达240wh/kg,高于磷酸铁锂和锰酸锂,具备比能量较高、成本更低、安全性较好等明显优势。
黄学杰团队的数据显示,而通过材料改性,该材料可以在25℃下,1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达99.24%,35℃下100周容量保持率达98.65%,优于三元材料,可以解决其寿命问题。
目前已经在松山湖建立500kg级的中试线。
在负极材料上,黄学杰重点介绍了锡基负极材料,该材料可逆容量可以达到600 mAh/g,高于传统的石墨材料。
同时,该材料基于碳纳米管结合,具有结构稳定性,倍率性高,循环性能好的特点。黄学杰介绍,通过碳包覆的锡纳米负极材料,在嵌锂后结构完整,而且锡的体积膨胀明显小于理论体积膨胀率(260%),循环50周后碳管结构完整大部分依旧保持碳包覆的锡纳米线形状。
此外,该还能进一步和硅材料结合提升比能量。目前也已经处于逐步走向产业化阶段。
责任编辑:lq
-
锂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85文章
3498浏览量
79280 -
电压
+关注
关注
45文章
5720浏览量
118538 -
能量密度
+关注
关注
6文章
289浏览量
17012
原文标题:?【尚水智能?高工洞见】镍锰酸锂正极与锡基负极“前瞻”
文章出处:【微信号:weixin-gg-lb,微信公众号:高工锂电】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三元高镍化的研究现状

电池电压内阻测试设备:精准守护多元锂电池性能
Phase Lab镍基合金液相粘度数据库:实现可靠粘度参数预测

LFP材料行业迎来重大变革,高压实磷酸铁锂引领涨价潮
利用Phase Lab镍基摩尔体积数据库实现材料物性参数的精准预测

具有优越循环性的双重改性的低应变富镍正极软包全电池

复旦大学王永刚Angew:可降解的自由基聚合物锂电池正极材料

微量多功能添加剂显著提升4.8V富镍正极和硅氧负极电池的超高压性能

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国产化持续推进
使用Phase Lab镍基动力学数据库计算多组分合金的成分分布曲线

高稳定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北大潘锋ACS Nano:高熵岩盐表面层稳定超高镍单晶正极

中科院温兆银教授:锂离子电池表面梯度富镍阴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