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复旦校园 - “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先生 一生研制光源 做科学战线上的“无产者”

2018年03月05日 09: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我要评论(0)

标签:电光源(9409)蔡祖泉(2237)

点亮复旦校园

1961年秋的某一天,复旦党委在登辉堂(现名相辉堂)召开全校干部会议。会议将结束时,主持会议的王零同志宣布:现在我们将展示一盏新的灯给大家观赏。接着工作人员将一只像篮球大小的圆型灯具放置在讲台的右端。随着王零一声“开灯”,一团柔和耀眼的强光瞬息间把整个礼堂照得通明。原来这盏灯就是蔡祖泉研制的高压汞灯。1963年,上海南京路结束了白炽灯照明的百年历史,点上了蔡祖泉研制的高压汞灯,夜晚的南京路从此告别昏黄的老式路灯,变得明亮璀璨。

1964年,蔡祖泉又研制出长弧氙灯。单以长弧氙灯封接结构来说,在一般人看来,已经很好了,但他还觉得不行,因此他先后革新过5次。当长弧氙灯的试制工作进入尾声的时候,蔡祖泉又想出了一个使灯管既能经受大电流的考验,又制造方便的新方案,并且赶在1965年元宵节前夕将灯试制出来了。1965年2月16日(阴历正月十五),复旦大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宵灯会。在这个灯会上展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长弧氙灯、碘钨灯和铟灯。只见物理大楼顶上,有3团奇亮的白光在闪耀,这就是被誉为“人造小太阳”的长弧氙灯。当100千瓦的长弧氙灯在上海人民广场点亮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盏灯被称为中国人的“争气灯”。

做科学战线上的“无产者”

一个西方记者在参观了电光源实验室后,对蔡祖泉说:“如果你在美国,早就成了百万富翁了。”蔡祖泉回答他:“有了党的领导,有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使我取得这些成绩。”

淡泊名利的蔡祖泉自始至终将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科学研究上。在科学上做出成绩,必然要介绍经验、写文章、作报告,客观上会带来名和利。在有些人看来,接受这样的“名”和“利”是很自然的、合法的,而蔡祖泉却不是这样想。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做出这些成绩应归功于党,一个革命者决不能把“名”和“利”,当成自己应得的东西,要永远做科学战线上的“无产者”。他曾对徒弟们说:“我可以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你们,但是有个条件,学了以后搞出了成果,必须彻底为人民服务,而不能把技术当作自己的私有物,更不能用来作为向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否则干脆别到电光源实验室来。”

蔡祖泉与研究人员一道加班加点研制光源

“不能使自己浮起来”

虽然是电光源教授,也当过复旦大学副校长,但蔡祖泉始终谦虚地说自己是正宗的工人出身。无论下车间吹玻璃,从事灯光操作,充当排气工人,还是拖氧气瓶或打扫清洁卫生工作,实验室里的粗活杂活,他都会亲自动手。他的徒弟曾问道:“蔡师傅,你是个专家,但是无论拖氧气瓶、扫地、吹玻璃,你样样动手,我在想:你把这时间用来搞尖端科学的研究,对国家不是更有利吗?”蔡祖泉回答道:“不经常到灯工间流流汗,怎么能感受到工人同志的甘苦呢……脱离了体力劳动,就会使我同工人们疏远起来,久而久之,思想就会变质。一棵松树,要立足于大地才能生长。我不能使自己浮起来。”

蔡祖泉的辉煌成就是他一心为国家作贡献、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拼搏奋斗的结果,也是他不满足当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刻苦学习、钻研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结果。他在狠抓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一直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时刻不忘党员身份,时刻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的精神作风及思想光芒如同一盏明灯般,为后来人指明了方向。

上一页12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