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结构安全是核心目标。随着服役年限增长,桥梁在交通荷载、环境侵蚀、地质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缓慢但持续的结构变形。这些变化往往难以通过肉眼观察或定期巡检发现,而基于传感器的自动化监测系统,正成为保障桥梁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
现代桥梁监测已发展为多参数、连续化、远程化的综合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实时获取结构的关键状态信息,并将数据转化为可分析、可预警的工程依据。常见的监测参数包括结构倾斜、位移、应变、振动频率和环境温湿度等,每类传感器在系统中承担不同的功能。
倾角传感器用于监测桥体姿态的变化,如桥墩倾斜、支座偏移或主梁扭转。这类变化通常由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在早期阶段角度变化极小,但长期累积可能影响结构受力平衡。高精度倾角传感器能够分辨0.01度以内的角度变化,配合温度补偿算法,可在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保持数据稳定。安装位置通常选择在桥墩顶部、桥塔根部或伸缩缝附近,确保对关键部位的有效覆盖。
位移监测关注结构部件之间的相对移动。例如,桥梁伸缩缝的开合量随温度变化而波动,正常范围内的位移属于设计预期,但若超出限值,则可能表明支座卡滞或梁端约束异常。拉线式位移计或非接触式激光位移传感器常用于此类场景,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和长期稳定性,适合户外长期使用。
应变传感器则直接反映材料的受力状态。在主梁跨中、桥塔底部或斜拉索锚固区等应力集中区域,粘贴或安装应变计,可记录车辆通行时的应力响应曲线。通过分析应变幅值、循环次数和残余应变,可以评估结构的疲劳损伤程度,判断是否存在超载或承载能力退化问题。这类数据对于制定养护计划和限行策略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振动传感器用于捕捉桥梁的动力特性。通过加速度计记录结构在风荷载、车流或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可提取自振频率、阻尼比等模态参数。当结构出现裂缝、连接松动或刚度下降时,其自振频率通常会降低。长期跟踪这些参数的变化趋势,有助于识别潜在的结构性问题。

此外,环境传感器如温度和湿度计,虽不直接反映结构状态,但在数据分析中不可或缺。温度变化会引起材料热胀冷缩,影响位移和应变读数;高湿度环境可能加速钢筋锈蚀。将环境数据与结构响应数据同步分析,可更准确地区分正常波动与异常行为。
所有传感器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经滤波、校准后传输至监控平台。系统支持阈值报警、趋势分析和报表生成,帮助运维人员及时掌握桥梁状态。部分系统还具备边缘计算能力,可在本地完成初步数据处理,减少通信负担。
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监测效果。长期暴露在户外的设备需具备IP68防护等级、宽温工作范围(-40℃~+85℃)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同时,低功耗设计支持电池或太阳能供电,适用于无市电条件的偏远桥梁。
一套有效的监测系统不仅依赖硬件性能,也取决于安装规范和后期维护。传感器布置需结合桥梁结构特点,避免干扰行车或影响美观;数据采集频率应根据监测目标合理设定,兼顾精度与存储成本。
直川科技专注于为基础设施提供稳定可靠的传感器解决方案,产品应用于多个桥梁健康监测项目,支持长期、连续的数据采集需求。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71文章
53543浏览量
773186 -
数据采集
+关注
关注
40文章
7393浏览量
117482 -
桥梁结构
+关注
关注
0文章
5浏览量
6045 -
桥梁监测
+关注
关注
0文章
60浏览量
815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