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与极端天气频发的双重背景下,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建设模式,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综合措施实现雨水高效管理,其核心在于对城市水文过程及相关设施运行状态的精准感知、科学评估与智能调控。
传统城市雨水管理依赖人工巡查、定点采样,存在数据采集不及时、覆盖范围有限、内涝风险预判滞后、设施运维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海绵城市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经验管理”向“智慧决策”的转变需求,制约其综合效益最大化发挥。
对此,物通博联以水文水利网关为核心,接入雨量计、液位传感器、下渗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降雨、积水、下渗及排水设施运行数据,结合大数据可视化、GIS等技术,构建智慧海绵城市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城市水文全域感知、设施动态监管、内涝精准研判及策略智能优化,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功能实现
(一)全域化水文要素监测
降雨监测:通过多区域雨量计,实时采集降雨量、强度、时长,结合GIS呈现降雨分布,掌握时空变化规律。
积水监测:在易涝点及海绵设施布设液位传感器,监测积水深度、上涨速率,接近警戒值自动预警。
下渗监测: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监测不同区域土壤含水率、雨水下渗速率及总量,为下垫面改造提供数据。
(二)海绵设施运行动态监测
运行状态监测:实时采集调蓄池水位、生物滞留设施填料层湿度等参数,形成“运行看板”直观展示状态。
故障预警与运维:识别设施异常(如传感器故障、排水堵塞),推送告警并生成运维工单,快速处置问题。
(三)多维度数据可视化呈现
基础监测看板:以GIS为底图,叠加降雨热力图、积水等级标注、下渗湿度等值线图,实现“一张图”展示。
设施运行可视化:用柱状图、折线图展示单设施运行趋势,饼图呈现多类型设施达标率,三维模型还原重点设施状态。
趋势分析图表:生成降雨积水关联曲线、下渗量变化趋势图等,挖掘数据规律。
(四)城市内涝风险智能分析
实时风险研判:结合实时数据与地形、管网布局,计算各区域内涝风险等级,在GIS标注风险范围。
预警推送:按风险等级设阈值,达标时通过多渠道推送预警,含等级、影响时间及避险建议。
模型优化:存储降雨与内涝数据,对比预测与实际情况,优化水文水力模型参数。
(五)海绵城市综合效果评估
水文调节效果:统计径流量削减率、雨水利用率等,评估对水文循环的改善作用。
生态环境效果:结合水体水质、植被覆盖率数据,分析设施净化效果及生态修复作用。
社会效益评估:统计内涝频次、经济损失及市民满意度,评估对城市韧性与人居环境的提升。
(六)排水系统优化调控
管网状态监测:在管网关键节点设传感器,监测流量、水位,识别堵塞、满溢并定位问题。
智能调度:依据实时数据与天气预报,自动生成泵站启停、闸门调节方案,提升排水效率。
方案模拟:模拟不同调控方案,对比效果与成本,辅助选择最优策略。
(七)与城市规划联动协同
规划前期支撑:提供降雨、下渗、管网负荷等数据,助力规划识别雨水管理薄弱环节。
实施效果反馈:实时监测规划项目区域状态,生成评估报告,辅助动态调整规划。
长期优化建议:基于历史数据,为新区建设、旧区改造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优化方案。
审核编辑 黄宇
-
监测管理
+关注
关注
0文章
34浏览量
734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