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厂SMT车间里,夜班工人盯着闪烁的设备屏幕,手动记录良率数据时眼皮打架;产线换型时,工程师抱着笔记本改参数,半小时后才发现输错一行代码…… 这类场景,曾是电子制造企业的日常痛点。
当“黑灯灯工厂”成为行业竞争筹码,实时数采断层、人工操作低效、系统协同割裂的旧模式,正在拖慢产能升级的脚步。中设智控的 产线实时数采及RPA自动化代操方案,正用“数据驱动 + 智能代劳”的组合拳,帮电子厂突破效率瓶颈。
一、电子制造的三大效率 “枷锁”
电子产线像精密钟表,任何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数采滞后:PLC 协议封闭,人工抄录数据误差率超 5%,某芯片厂曾因良率统计错误,报废 3000 片晶圆;
人工过载:一人盯 3 台设备,换型时手动改参数,响应滞后让产线空转,某手机代工厂单月损失 200 万产能;
协同断裂:MES/ERP 系统 “数据孤岛”,排产和设备状态脱节,某 EMS 企业因物料错配,导致 2 小时停线。
二、中设智控方案:给产线装 “数字大脑 + 替身工人”
1. 实时数采:协议不破解,数据全抓牢
传统方案破解设备协议要 “大动干戈”,中设智控用AI视觉识别(OCR)+ 控制逻辑算法,像给设备装“智能眼镜”:不管是英文界面的测试机,还是弹窗频繁的分选设备,都能精准抓取良率、NG数、工艺参数,数据准确率100% 。某 LED 封装厂部署后,产线数据从“2 小时滞后” 变“秒级同步”,工程师再也不用熬夜对账。
2.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24小时不休的“数字工人”
换型时改参数、设备报警弹窗前处理、甚至自动调取配方…… 这些曾依赖人工的操作,如今被RPA自动化代劳 接管。某摄像头模组厂的 “数字工人”,30分钟内完成 10台设备的参数切换,替代30%人工操作,异常响应从“30 分钟等工人” 缩到 “5分钟自动处理”,产线停机时间直降30%。
3. 跨系统协同:打破 “数据孤岛”,决策有依据
方案打通 MES/ERP/ 设备数据链路,生产计划、物料库存、设备状态实时联动:当某批次良率连续3小时低于95%,系统自动触发“工艺参数自检 + 物料溯源”,某汽车电子厂靠这招,把呆滞物料占比从15%压到5%。

三、电子制造龙头的 “无人产线” 实践
国内某表面贴装(SMT)龙头企业,曾被“百条产线人工监控”拖慢脚步:
痛点:44 条产线依赖人工盯控,数采滞后2小时,换型失误率 8%;
方案:中设智控部署实时数采 +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覆盖研磨、测试、封装全流程;
成果:
良率监控准确率100%,产线 KPI 实时上数字看板;
RPA 替代30% 人工操作,异常响应从30 分钟→5 分钟;
设备停机时间减少30%,年维护成本降20% ,成为行业“关灯工厂”标杆。
四、这套方案,到底帮电子厂省了啥?
降本:设备维护省20%,人工监控少30%,某 EMS 企业年省120 万;
增效:停机时间砍30%,换型速度提5 倍,产能利用率从75%→85%;
透明:生产数据100% 实时同步,老板手机端就能看良率、产能曲线;
快落地:不用破解设备协议,适配多品牌PLC,2 周内完成产线部署。
电子制造的竞争,早已从“拼产能”转向“拼效率”。中设智控的数采+RPA方案,就像给产线注入“智能基因”:让设备自己“说话”,让系统自动“决策”,让人工从“救火队员”变“指挥官”。对电子厂来说,这或许就是打赢“效率战”的关键筹码。
-
数据采集
+关注
关注
40文章
7242浏览量
116713 -
电子制造
+关注
关注
1文章
251浏览量
2346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CAN转EtherCAT:化工行业高效通信的“破局者”
食品产线PLC数据采集物联网解决方案

装备制造行业设备资产管理破局与数智化转型实践

传统工控机太笨重?工业平板电脑厂家聚徽用轻薄机身破解产线空间困局
诚迈科技制造产线数智化解决方案介绍

CCLINK IE 与 PROFINET 无法互通?99% 的工程师都靠这招破局
解锁智能制造新密码:工夹具库复合机器人如何重塑柔性产线?
CNC数采网关是什么?有哪些功能特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