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脱碳进程与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转型的背景下,鉴于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特性,使得储能系统已成为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运行也直接关乎能源网络的可靠性。
然而,尽管储能系统的发展前路广阔,但电池储能系统直流侧的电气安全挑战却也日益严峻——据中电联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投运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全年非计划停运超1700次。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已建成的储能电站火灾风险概率达1.52%。
如何梳理电池储能安全“症结”
破除直流保护系统“盲区”?
施耐德电气与海博思创联合发布《全域保护:消除电池储能系统直流保护盲区》专项白皮书,从系统级保护着手,为直流电保护应用提供了全面完整且可靠的破局之策。
传统之困
溯源保护盲区
「接触器+熔断器」这一组合是长期以来储能行业电气保护的常用之选,尽管在过去这种应用较为常见,但其也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保护盲区。
接触器因其结构特性无法承受大电流,在高频操作或超载时,其触头易因所产生的电弧发生熔焊粘连;熔断器不仅存在不可靠熔断区,而且比较”敏感“,长时间过载、过高电压、短路等多种异常情况都可能导致熔断器损坏。
当两者配合时,电路中存在明显保护盲区:当故障电流处于接触器耐受极限与熔断器动作阈值之间时,接触器会粘连、熔断器无法切断电流,安全隐患也由此而生。
局部之限
尝试有限改善
为弥补「接触器+熔断器」这一传统应用缺陷,行业开始尝试加入「高倍率短路保护开关」,以求实现更宽泛的保护区间。
高倍率短路保护开关能在特定故障发生时,无需依赖BMS系统信号指令、凭借自身脱扣机构动作自动切断电路。但这一新元器件的加入仅是在高电流区实现了局部保护,并没有系统性消除保护盲区。「接触器+高倍率短路保护开关+熔断器」的组合未形成系统性协同,对于电池储能系统的直流保护属于是“有作用,但还不足以覆盖全域”。
协同之道
实现全域保护
想要真正实现直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全域保护”,仅有元器件的“单打独斗”还远远不够。通过加入「融合开关」,「接触器+融合开关+熔断器」这“三剑客”可通过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深度联动,实现系统性构建“无盲区”的全域保护体系。
当故障电流较小时,由BMS与接触器实现协同主动保护;
当故障电流高于额定电流一定倍数时,融合开关与BMS展开配合,以秒级响应切断故障,避免接触器粘连;
当故障电流较大且上升速度较快时,熔断器提供毫秒级的快速保护。
通过三个元器件的协同配合,「接触器+融合开关+熔断器」方案精准避开了接触器粘连和熔断器干烧这两大保护盲区风险,真正实现了从低倍率到高倍率故障电流的全域保护,为储能系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安全屏障。
速度之快
突破毫秒级响应
回归实际应用场景,不同场景对保护装置的响应速度要求也不尽相同。秒级的全域保护解决方案下,还有没有可能让安全再快一些?
当然!「接触器+低倍率短路保护开关+熔断器」解决方案在全域保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响应速度。低倍率短路保护开关在故障电流达到阈值时,无需BMS指令,即可通过机械脱扣自主动作实现毫秒级分断,避免通讯延迟风险。与此同时,低倍率短路保护开关覆盖更多熔断器临界范围,在熔断器因一致性问题出现临界位置偏移时也能提供稳定系统保护,是极速响应与高安全要求应用场景下的更优之选。
随着电池储能系统向大容量、高功率密度、高安全需求的不断演进,电池储能系统的全域保护同样需与时俱进。在未来,施耐德电气将持续以先进的行业洞察与创新的技术协同,守护储能安全这一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生命线”,护航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有序转型。
-
接触器
+关注
关注
63文章
1213浏览量
66430 -
储能系统
+关注
关注
4文章
1028浏览量
25801 -
施耐德电气
+关注
关注
0文章
231浏览量
15954
原文标题:重磅白皮书丨消除盲区、守护全域,牢筑电池储能系统直流保护防线
文章出处:【微信号:施耐德电气,微信公众号:施耐德电气】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施耐德电气Altivar 1200C-S中压变频器在化工与储能领域的应用
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 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的优势对比
储能PCS与电池储能的结合
储能PCS系统的工作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