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作为当今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已经成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实现的重要基石。它以集中式的算力架构和域划分理念,彻底改变了传统分布式多ECU的汽车电子电气(E/E)系统,为自动驾驶的高效感知、实时决策与精确执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车载ECU数量逐年攀升,曾一度达到数十颗乃至上百颗,分散式的架构设计带来了线束复杂、通信带宽受限、系统耦合度高、软件维护成本高等诸多瓶颈。进入自动驾驶时代,车辆所需处理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等多模态传感器数据,以及对环境建模与行为决策的实时性要求,令传统架构难以胜任。为此,行业内逐步推进E/E架构的集中化、域控制化,将功能相近或数据关联紧密的ECU按照“感知域”、“自动驾驶域”、“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座舱域”等逻辑划分集中管理,并通过高速以太网互联。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正是负责感知、定位、决策与执行的核心域,将大量异构算力集中于一处,统一调度各类算法模块,极大提升了系统的实时性能与可维护性。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之所以能够支撑复杂的自动驾驶任务,得益于其高度集成的异构多核架构。主流域控平台多采用NVIDIADRIVE、MobileyeEyeQ、地平线征程(HorizonJourney)、寒武纪AutoAI等高性能SoC芯片,内部集成CPU、GPU、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以及可编程FPGA,用于并行处理感知算法、深度学习推理及决策规划。为满足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每秒数百MB到数GB的数据吞吐需求,域控制器配备多路10Gbps以太网、PCIe、USB3.1、CAN-FD等高速接口,并在物理层面设计了差分信号传输、隔离电源和共模滤波,以确保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兼容性。与此同时,域控还需满足AEC-Q100车规级半导体标准,支持ISO26262的ASIL-D级功能安全与ISO21434的网络安全要求,因此在硬件上加入多级看门狗、电源冗余、硬件隔离区与安全加密模块(HSM),保障在极端温度、振动、电压波动等恶劣工况下依旧稳定可靠。面对高达50W以上的功耗,域控通常采用液冷或高效风冷散热方案,并辅以导热硅胶、散热铜柱及大面积散热片,将热量迅速导出车身外壳。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需兼顾实时任务与复杂应用生态。为了满足感知与控制算法在毫秒级时限内运行,以及对OTA(Over-the-Air)升级、云端协同与人机交互的需求,域控通常在硬件上运行RTOS(Real-TimeOperatingSystem)与安全隔离的Linux/ROS2或AUTOSARAdaptive环境。Hypervisor或容器化技术(Docker/Kubernetes)被广泛应用,以实现操作系统多租户隔离,保证关键任务的确定性执行。软件架构整体可分为感知、决策规划层与执行控制层三个模块。感知负责对多源传感器数据进行标定、时空对齐与初步融合,运用卡尔曼滤波、图优化及卷积神经网络等方法,构建高精度环境模型;决策规划层在高精地图和厘米级定位结果基础上,通过行为树、有限状态机或强化学习算法,实时生成安全、舒适的轨迹与速度规划;执行控制层则将规划结果转化为控制指令,通过MPC(ModelPredictiveControl)或PID算法下发至底盘执行单元,完成转向、制动与加速等操作。同时,软件平台需实现安全启动(SecureBoot)、签名验证、固件完整性校验、网络入侵检测(IDS/IPS)等全链路防护,确保系统在面对恶意攻击或软件故障时能够平稳退化或迅速切换到安全模式。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并非单一算力节点,而是通过“域”这一概念,实现了对整车功能的模块化管理与横向扩展。感知域控制器负责多传感器的原始数据预处理及初步融合;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则承担环境建模、路径规划与决策执行;车身域控制器管理车门、灯光、雨刮等辅助功能;座舱域控制器面向人机交互与信息娱乐系统;动力域控制器与底盘域控制器分别控制动力系统与转向、制动等底盘子系统。不同域控制器在算力配置、接口规范、安全等级与软件生态上存在明显差异,以满足各自任务对实时性、带宽和安全的不同诉求。
除了按功能域分类外,域控制器还可依据整车E/E架构演进阶段分为分布式域架构、分域集中式架构与中央集中式架构。在分布式域架构下,虽也按域划分功能,但每个域仍由多颗分散ECU组成,通过低带宽总线(如CAN、FlexRay)进行通信;分域集中式架构则将域内多个ECU集成至一台域控制器,通过车载以太网与其他域互联;中央集中式架构进一步将所有域功能汇聚至一台或少数中央计算单元(CentralCompute),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的软件定义汽车平台。中央集中式架构在简化线束与提升效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对中央算力和安全隔离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部署位置来看,域控制器可分为前置域控制器、后置域控制器与车身中央域控制器三种类型。前置域控制器通常靠近摄像头与雷达等传感器安装,以降低线路长度和信号损耗;后置域控制器则部署于后舱或后备箱区域,多承担车身或动力域任务;车身中央域控制器(亦称域网关)位于整车网络的核心位置,负责各域之间的数据交换、负载调度与安全隔离。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安全等级(ASIL)。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往往需要达到最高的ASIL-D级别,因为其决策失效可能直接威胁到整车安全;而车身或座舱域控制器则可能只需满足ASIL-B、ASIL-C甚至QM(质量管理)级别,具体取决于所承担功能对车辆安全影响程度。此分类直接影响到硬件冗余方案、软件开发流程及验证测试流程的设计。
在算力平台与芯片生态上,域控制器可分为通用GPU/CPU/FPGA开放式平台与专用ASIC/NPU定制化平台两类。前者如NVIDIADRIVE、IntelMobileyeEyeQ,生态成熟、灵活度高;后者如特斯拉自研FSD电脑、地平线“征程”系列、寒武纪AutoAI芯片,具备功耗优、性能定制化强等优势。二者在规模化量产和研发投入方面各有取舍。
从产业链角色角度,域控制器还可分为OEM自研模式、一级供应商(Tier1)方案与二/三级供应商配套模式。OEM自研能够实现软硬件深度定制,但对研发投入与组织协同能力要求高;Tier1方案具备成熟供应链与量产交付能力;二三级供应商则往往聚焦于域控制器的关键部件或软件模块,为整体方案提供技术服务。
总而言之,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以其集中式算力架构与域划分理念,满足了自动驾驶系统对高带宽数据处理、实时决策与安全可靠性的多重要求;而其在功能、架构层级、部署方式、安全等级、算力平台与产业链角色等多维度的分类,则为不同车企与应用场景提供了灵活可选的技术路线。随着软件定义汽车和车路协同的深入推进,域控制器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枢纽,引领行业走向更加安全、高效与智能的出行新纪元。
审核编辑 黄宇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90文章
14364浏览量
171126 -
域控制器
+关注
关注
0文章
277浏览量
312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小马智行L4域控制器路测超200万公里
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中有何关键作用?

自动驾驶技术测试有哪些?

经纬恒润和白犀牛达成战略合作,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

新能源车软件单元测试深度解析:自动驾驶系统视角
自动驾驶大模型中常提的Token是个啥?对自动驾驶有何影响?
爱普生 SG-8101CGA:ADAS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 “智慧芯” 动力

自动驾驶域控研究:One board/One Chip方案将对汽车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