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随着汽车电气化发展,线控技术被提了出来。线控技术,英文通常称作“X-by-Wire”,字面意思是“通过线缆进行控制”。如果把传统汽车比作一个拥有复杂机械连接的机器人,那线控技术就像给这个机器人换上了神经网络,不再需要机械杠杆和液压管路去传递驾驶员的意图,而是依靠电子信号和电机执行器来完成转向、制动、加速等动作。这种改变看似简单,却对自动驾驶发展甚至整车设计带来了深远影响。
什么是线控技术
对于线控技术,我们要先明白其核心思想,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一辆汽车里,当你握住方向盘转动时,手的动作会通过机械转向柱,传递给方向机,再通过一根拉杆让车轮转动。这其中涉及到金属结构、齿轮、杠杆和液压助力等多个环节。如果你想紧急刹车,也要踩下刹车踏板,将踩下踏板的力气传给制动助力泵,让油液在管路里推动刹车分泵,将车轮夹紧。
而在线控的世界里,这些机械环节被设计成了模拟传感和电子执行器,当你转方向盘,方向盘下的角度传感器会把你的意图转换成电信号,由计算机(也就是电子控制单元)计算后再把指令发给一个专门的电动马达,让它去带动车轮转动。踩刹车时,刹车踏板上的传感器会先把你的力气变成数字信号,经过计算后再控制一个电子泵把液压油注入刹车卡钳,从而实现减速。油门踏板更是如此,当你想加速,踏板动作会被传感器采集成电信号,然后由控制器决定发动机或电机输出多少动力。
“X-by-Wire”这个名字里的“X”可以替换成很多具体的子系统,比如转向(Steer-by-Wire)、制动(Brake-by-Wire)、油门(Throttle-by-Wire)或者悬架(Suspension-by-Wire)等等。线控技术最早来源于航空行业,为了让飞行员的操纵指令在飞机上更可靠、响应更快,飞机制造商就把传统的钢索和液压系统换成了电子信号,飞行员只需在驾驶盘上轻轻一动,信号就通过数据线传到飞控计算机,再由液压伺服机构去实际控制舵面,这就是航空领域的“Fly-by-Wire”。这种设计既能减轻重量,又能方便通过冗余设计提高安全性。汽车行业在逐渐追求更高水平的智能驾驶时,就把这个思路引入到四个轮子的世界,便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说的线控技术。
之所以说线控是自动驾驶的“必需品”,主要是因为自动驾驶对速度、精度和冗余都有极高要求。传统机械连接有时会出现细微间隙、力学摩擦和液压延迟,想要在毫秒级完成精确的车辆姿态控制并不容易,而线控系统将驾驶指令转换为电子信号后,通过高速总线与执行器对接,可以把整个从驾驶员(或是算法)发出指令到轮胎执行的时间压缩到几毫秒之内。如果系统某个部件出故障,也可以快速切换到备份系统,不会因为一根液压管路破裂或一个机械零件失效就让车辆失去转向或制动能力。这一点对自动驾驶尤其重要,因为在无人操作情况下,必须保证车辆即使在出现部件故障时也能维持最基本的操控,从而避免危险。
线控技术的具体组成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线控技术,我会把它分成人、电脑和“机器人手臂”这三个角色,人负责下达意图(比如你想把方向盘往左转多少度、想让车子加速还是减速);电脑(也就是线控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负责把这些意图翻译成具体的电信号;而“机器人手臂”,也就是电动执行器或电子泵,负责真正去做那件实物操作,比如旋转齿轮、压迫刹车片或者给电机加额外扭矩。
1.人的意图——信号采集与感知
在传统车里,你握方向盘、踩刹车或踩油门时,实际上是通过机械结构直接驱动了底盘相应的部件。而在线控系统里,方向盘下会有专门的传感器去测量你旋转了多少度,有的还会测量你施加了多大力。这就好比戴在手指上的动作捕捉设备,能把一个动作精确地捕捉下来。相对应的,刹车踏板上会有位置传感器,记录踏板被踩下去了多少,还可能通过力矩传感器测量你的用力大小。油门踏板处同理。这样就把“我想把车往左打三十度”或“我要踩到一半的刹车力”之类的模糊信号,转换成了零散化、数字化的电信号。
2.电脑的翻译——电子控制单元(ECU)
当这些传感器采集到数据后,就要送到线控系统的“大脑”,也就是电子控制单元。这里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台专门负责车辆操纵的微型计算机。它的工作包括两个核心部分:第一,接收和校验传感器给出的数据;第二,根据车辆当前状态、路况信息以及自动驾驶算法(如果处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制定最合理的操控策略。举个例子,当你踩刹车时,ECU会把你给出的踏板位置和力矩信息,与轮速传感器回传的车速或者车辆状态传感器回传的横摆角速度结合起来,判断应该给每个车轮多大的制动力,确保车辆能够平稳而快速地停下来。如果是自动驾驶系统发出的指令,ECU还会结合预测的车辆动力学模型来微调每个操作,达到最理想的轨迹控制。
在设计上,这个ECU必须满足极高的安全标准,通常要符合国际标准ISO 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的安全等级(车规级别:ASIL-D),这些标准会规定在设计芯片、开发软件以及做测试时,都要有一整套流程来验证万无一失。比如可以使用“双核锁步”技术,即同样的代码加载在两个核上跑,这两个核的计算结果要一直保持一致,如果有一边跑偏了就说明出现故障,就能立即启动应急流程。而看门狗电路则是在后台不停地“敲门”确认软件还在正常工作,一旦软件出现卡死或者运算错误,硬件就会马上重启或切换信号线路,避免车辆出现完全无力控制的状况。
3.机器人手臂——电子执行器与混合液压组件
电子执行器是线控系统里最“动手”的部分。以线控转向为例,当ECU发出一个信号告诉执行器“把这两个车轮转向10度向左”,执行器里会有一个电动机或者液压泵接到这个信号,然后通过机械减速器、齿轮组把运动传递给转向杆,让车轮转动。如果是制动,ECU命令执行器给每个车轮施加多少制动力时,一般会采用电子泵和电磁阀结合的方式,在制动分泵与制动卡钳之间形成所需压力,把刹车片压在刹车盘上产生摩擦。这一技术的关键点在于,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按电子信号来做精准控制,不再需要抓几块金属、拧几根油管或者拉几根拉线。电动助力转向(EPS)则会根据车速快慢自动调节助力等级,让你在高速上打方向盘的握感更硬,低速时转向更轻松,而这所有变化都可以通过软件来做,不用在机械结构上硬性改动。
在这些电子执行器和混合液压部件里面,为了避免单点故障导致整台车失控,通常会设计多路冗余。最常见的是给每个重要执行器都配两个甚至三个电机线圈、两个电磁阀或两套液压泵,当其中一个失效时,另一个可以立即接管,让驾驶体验尽可能平稳地过渡而不至于突然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再加上双路或者三路的电源、以太网/FlexRay/CAN 等双冗余通信总线,一旦其中一条线路出现问题,系统在几毫秒内就会切换到备用通道。
综上所述,传感器负责“听到”驾驶员的意图,把它转换成电信号;电子控制单元负责“理解”和“计算”,把意图转换成每个执行机构可以识别的控制指令;执行器则负责“行动”,根据指令产生所需的机械动作。三者紧密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让车辆在自动驾驶或人为驾驶时,都能保持高度一致和即时响应。
为何线控技术对于自动驾驶来说非常重要
说到这里,我们再详细聊聊为何线控技术对于自动驾驶如此重要。自动驾驶车辆需要在千分之几秒内完成感知、决策、执行的全流程。如果没有线控,各种机械和液压元件会拖慢响应速度,会出现轻微的滞后,这对于复杂场景下的紧急避障显然不够安全。比方说,如果前方突然出现行人,自动驾驶车辆的大脑算出“要迅速向左闪避并紧急制动”的指令后,就得迅速告诉底盘“左打三十度,并立刻把车速从80公里/小时时间压下来”,任何机械连杆或液压传动造成的额外延迟,都可能让车辆错过最佳避险时机。而线控系统可以在几毫秒内把信号传输到底盘执行器,让反应足够快。
机械连接的布局也会限制车内空间设计。你可能曾注意到,传统车辆的方向盘下方总会有一根明显的转向柱,或者底盘中部会被制动总泵和液压管路占据。线控之后,如果完全取消传统转向柱,驾驶舱就能设计得更灵活,未来甚至可以让方向盘在自动驾驶下收起,乘客享受更多自由空间。再者,在未来无人驾驶的出租车或共享出行场景中,坐到车里的人可能并不需要面对一个大大方向盘,占地方的机械连杆会让整个车厢显拥挤。而线上通过电子传感器的替代,则能让整个驾驶舱设计更加人性化。
线控技术还具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精度和可调节性。传统的机械工程难免存在制造偏差或磨损问题,一旦零件出现轻微变形或者磨损,就可能导致转向时产生“松旷”感,或者制动踏板的行程有了细微差异。而线控系统依赖软件进行反馈和控制,可以在出厂时通过标定消除大多数静态误差,还能根据车辆行驶状态自动调整,比如在湿滑路面时加强制动分配、防止车轮抱死;在高速行驶时加大转向阻尼,让驾驶员感觉更稳;在低速泊车时又自动“放软”转向,让司机更轻松地操作。所有这些细节都可以通过软件不断升级和迭代,不需要动到硬件。
再一方面就是安全与冗余,自动驾驶车辆往往需要保持“失效仍能安全停车”或者“失效仍能保持基本操纵能力”的特性。如果采用传统液压制动万一主泵漏油,车辆可能立刻失去制动能力;如果转向柱出现断裂,方向盘将毫无意义。而在线控架构下,只要一个通道发生故障,备用通道就能立即接管,从而让车辆平稳地继续当前操作,或者在安全条件允许时自动驶出行车道并减速至停车。再配合实时的故障诊断和健康监测,手握方向盘或远程监控中心都能立即获知“系统有个部件出了问题,但还不至于危险,我们可以在最近服务站做检修”的信息。
线控让汽车还更容易与自动驾驶算法对接。自动驾驶的“脑子”本质上是一个高性能计算平台,它不断地读取各种传感器(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的数据,再做出决策——比如规划路径、判断障碍物、预测行人意图等。传统机械操控如果还在转向柱、液压泵和拉线之间有太多延迟和不确定性,就难以让算法对车辆底盘姿态进行精准控制。而线控系统几乎可以做到“决策——输出指令——执行器执行”全流程在几毫秒内完成,使得自动驾驶算法能够更可靠地将决策指令传送给车辆底盘,也能更准确地获取反馈数据以改进算法。
线控技术更有助于整车轻量化和能效提升。机械连杆、液压管路以及大尺寸的助力泵往往重量不轻。一辆搭载传统动力转向和液压制动系统的车,其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的重量就能达到几十公斤;而线控系统只需要一些电机、减速器和管线,重量可以缩减到原来的一半甚至更轻。同时,电子执行器和电动助力电机不仅能在不使用时完全断开能耗,还能和电动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配合,实现制动时的动能回收,把能量存入电池。这对纯电动汽车尤为重要,因为能量回收不仅能延长续航里程,还能减少制动器件的消耗。
正因为这些优势,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线控技术研发。到2025年,已经有许多量产车型具备某种程度的线控功能,虽然大多数还没有完全去掉机械连杆,但转向助力电机、电子制动助力以及电子节气门早已成为许多主流车型的标配。雷克萨斯、梅赛德斯-EQS、特斯拉等高端或新能源车型,都已率先在转向助力和制动方面朝着线控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即使在没有完全取消机械连接的情况下,它们也把核心执行部分做得越来越“电子化”,为最终的全面线控奠定了基础。
线控技术有哪些问题?
线控技术并非完美无缺,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技术难题。汽车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要求非常严苛,要让一根电子信号取代机械连杆,就意味着万一这根信号断了或者发送错误,就可能让车辆瞬间失去转向或制动能力。为此,线控系统需要在硬件层面做双核锁步、三路冗余,在软件层面做无数次的故障模拟、耐久测试以及极限工况测试。这些验证工作往往需要数百万公里的道路测试和数千小时的台架测试,才能确保车辆在任何环境下拆一截线都不会“毁灭性失控”。这些投入,让许多中小供应商望而却步,也让线控系统的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电磁兼容(EMC)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线控系统里有大量高功率电机、电控泵以及高速通信总线(比如汽车以太网、FlexRay或高速CAN),它们在工作时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干扰。如果没有做足够的屏蔽、滤波和接地设计,就有可能让传感器采集到错误的数据,或者通信链路出现瞬时丢包。这在普通道路环境里还好说,但一旦遇到手机信号干扰、其他车辆的雷达波、充电桩的高频电磁噪声,就可能导致线控系统误判,从而出现控制延迟或者失灵。在工程实践中,往往要在每一块线路板上做多层屏蔽,在每根线束里加滤波器,还要在整车试验中进行数百种恶劣电磁环境测试,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故障切换过程中如何保持用户体验也是非常大的考验。即便设计了双路冗余和故障监测系统,当主通道一旦出现问题,备用通道要毫秒级完成切换,这期间驾驶员可能会感到方向盘突然变软或者刹车踏板传来的踩踏感变得不一样。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让驾驶者产生恐慌,自以为“刹车坏了”或者“方向盘要失控了”,进而出现极端操控。因此需要再设计时会通过特殊的软件策略来平滑切换,比如在切换瞬间通过电机的力反馈模块模拟出一致的触感,让驾驶员感觉不到明显差异。即便车辆已经出现部件故障,也能让人认为只是脚底下的感觉“有点不对劲”,而不会惊慌失措。
从成本角度看,线控系统目前仍然比较昂贵。即便很多汽车厂商想要大规模普及,但单套线控转向加线控制动加线控油门的硬件成本动辄上万元,更别说还要进行大量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验证测试。只有当整车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或者供应链进一步成熟之后,成本才有可能显著下降。再加上线控系统普遍要求高性能车规级芯片(通常采用双核锁步微控制器或者信号处理器)以及高带宽通信总线(如以太网芯片、FTB电磁屏蔽电缆等),都进一步推高了成本门槛。因此,在线控技术全面普及之前,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技术迭代和市场教育。
线控技术未来发展会如何?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会向“域控制”与“分布式计算”方向发展。如今很多汽车厂商已经开始将转向、制动和动力域分离,让各自拥有独立的域控制器;未来,这些域控制器会通过更高速、更可靠的以太网融合在一起,实现更低时延、更高冗余的控制网络。也就是说,线控系统不再仅仅是某个单独的“转向ECU”或“制动ECU”,而是所有执行机构都会接入到一个高度确定性的网络里。汽车就像大型工业机器人,每个“关节”都能在网络里互相协作,并通过云端或远程更新,不断扩充新的功能。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车载系统中的应用,线控模块也会具备更强的“自诊断”和“预测维护”能力。未来的线控系统会在日常行驶时不断采集电机电流、温度、压力曲线、振动特征等海量数据,然后通过边缘计算和云端分析,提前预测零部件的老化趋势。当系统发现哪个电机的摩擦会增加、哪个阀门的响应时间变长时,就会提前提醒车主或安排最近的售后服务,而不是等到零件彻底损坏后才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行车安全,也有助于降低维护成本和提高整车可靠性。
线控系统也将与OTA(Over-the-Air,即空中升级)深度融合,形成软件定义车辆(Software-Defined Vehicle,SDV)的新模式。传统汽车的功能一旦下线后就很难修改,哪怕发现了软件小bug,也只能通过召回或者售后进厂升级。在未来,汽车会像智能手机一样,定期从厂商的云平台获取新的线控算法优化、故障修复补丁和性能提升包。如通过一次OTA升级,就可以让车辆的转向力反馈手感更加自然、制动逻辑更加平顺,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能自动学习最优的控制策略。这样,线控技术的持续进化不会受限于硬件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自我进化”,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舒适和智能的体验。
线控技术未来或将不再局限于乘用车,在商用车、特种车辆乃至农业机械、矿山作业车、军用装备上也同样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想象一下,一台无人驾驶的矿山卡车在线控系统的支持下,不仅能保证精准搬运和安全避让,还可以远程被监控中心“调兵遣将”,完成连续几小时的高强度作业,更不用担心司机疲劳或者遇到危险环境无法及时躲避。同样,在智慧农业领域,通过线控技术实现的自动驾驶拖拉机可以精准作业,根据土地情况和作物需求自动调整转向与动力分配,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发展方向是跨领域技术融合。随着5G通信、V2X(Vehicle-to-Everything)车联网技术以及边缘云计算的成熟,线控系统不再是孤立运行的“本地脑+本地执行器”,而会和整个城市交通网络、路侧设备、云端大脑紧密互联。在未来的交通场景中,当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接近路口时,路口的智慧路灯会通过V2X通信提前发送道路状态、红绿灯配时和行人动态等信息,线控系统接到信息后会提前做出制动或转向准备,整个过程在几毫秒内完成,乘客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延迟。这种人与路、车与云的深度协同,将让线控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放大,也让交通变得更安全、更高效。
最后的话
线控技术的核心就是把原本依靠机械和液压实现的车辆操纵动作,变成了电子信号+控制算法+电动执行器的组合,从而让车辆的反应更加迅速、精准,系统更加灵活且冗余更高,也为自动驾驶的全面普及奠定了基础。它为整车设计打开了更多可能性,让车内空间设计更灵活,为用户带来更为个性化的驾驶体验,也让智能网联汽车能够与自动驾驶算法实现无缝衔接。
线控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就像给汽车装上了一套全新的“电子神经系统”,让它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智慧与敏捷,也为未来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更多具备线控功能的车型批量上市,线控将成为衡量一辆车“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或将一起见证汽车从“钢铁机器”到“电子智能体”的华丽蜕变,而线控技术正是这场变革中最耀眼的火种之一。
审核编辑 黄宇
-
线控技术
+关注
关注
2文章
13浏览量
8618 -
执行器
+关注
关注
5文章
388浏览量
20098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90文章
14364浏览量
17113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卡车、矿车的自动驾驶和乘用车的自动驾驶在技术要求上有何不同?

自动驾驶技术测试有哪些?

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前为什么要先测试?
一文聊聊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的挑战与创新

标贝科技:自动驾驶中的数据标注类别分享

标贝科技:自动驾驶中的数据标注类别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