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无线电前缀
1906年,在柏林召开的首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上,决定国际无线电报系统中的电台呼号须由三个易于区分的字母组成。
1912年7月5日,受要求识别所有频谱使用者的《无线电法案》推动,第二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在伦敦召开,为每个成员国分配了由2或3个字母组成的呼号。讨论持续了一个月共9次会议,经所有成员国批准后,该公约于1913年7月1日生效。
会议结束后,伯尔尼国际电报联盟局向成员国发送了三份关于新呼号分配的通知(第37号通知-1912年8月31日,第45号-1912年12月21日,第55号-1913年4月23日),并附有145页的附录,列出了所有可能的呼号组合。该目录可供所有国家行政部门、所有使用电报的公司以及申请的私人用户查阅。
在这项新公约框架下,美国航海局被赋予为所有无线电台(包括现有使用双字母呼号的电台)发放执照的职责。然而,多年来,美国商务部对业余电台和陆地电台采用了与船舶和商业电台不同的编号方案。
正如1913年5月9日发布的《无线电呼号》C11.2:R11中所列,每位业余爱好者获得一个由3个字符组成的呼号:一个取决于无线电区的数字(如1代表波士顿,包括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2代表纽约等)和两个字母,而广播电台和船舶则被分配三字母呼号。因此,美国无线电中继联盟(ARRL)很快被分配了呼号1MK(弗雷德·施内尔)、1MO( Hiram Percy Maxim)、1WH等著名业余爱好者的呼号。
所有签署公约的国家都被邀请采取同样行动,但其行动计划搁置了数年。原因很简单:在大多数国家,尚未有业余爱好者进行无线电发射实验。在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只有少数熟练的业余爱好者出于好奇偶尔测试火花隙发射机,而大多数人只是使用配备长导线的方铅矿晶体装置(俗称“猫须”)在200米波段收听无线电。
因此,欧洲各国政府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为业余爱好者分配首批呼号。
业余活动成为一项服务
1913年3月,一场强烈的风暴摧毁了美国中西部的电力、电报和电话线,迫使当地居民忍受数周的停电。多亏了电池供电的业余电台处理日常和紧急通信,直到常规服务恢复。这是业余无线电历史上首次有记录的应急通信。
美国由于人口众多,成为首个认为业余无线电(能在15分钟内建立通信设施)可在灾难(飓风、恶劣天气等)和其他紧急情况下为国家服务的国家。
为证实这种观念的转变,1915年美国业余电台2MN发现,长岛赛维尔强大的德律风根电台正在向海上的U型潜艇发送有关盟军和中立国船只的信息。由于这位业余爱好者的工作,政府接管了该业余电台。我们将在1932年美国无线电应急服务(ARES)成立时再详述这一计划。
无线的魅力
“无线电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消遣。想象一个男孩坐在家里的房间里,手指放在电报键上,电话听筒贴在耳边,聆听从大型海岸电台或远海船只传来的世界新闻!这是一种很棒的体验。然而,成千上万的男孩每年日夜都在做这件奇妙的事,年轻的朋友,你可以像他们一样轻松做到,因为任何男孩只要真正想拥有,都能拥有一个真正的无线电台。”
——A. 弗雷德里克·柯林斯,《无线电之书》,1915年
1912年:比属刚果的首批电报站
早在1900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就相信“无线电话”(TSF)的成功及其对赤道非洲新殖民地刚果的重要作用。
马可尼受邀到拉肯皇宫,讨论在比属刚果的香蕉镇与葡属刚果的安布里塞特之间测试首次无线通信的可能性。结果失败,他们于1904年放弃了这个想法。
直到1912年3月15日,殖民地部才决定使用刚果现有的电报站,或在香蕉镇、博马、科基拉维尔、利萨拉、斯坦利维尔、洛瓦、金杜、孔戈洛、基孔贾、伊丽莎白维尔和卢萨莫设立新站。
1913年,比利时人罗伯特·戈德施密特成立了国际无线电委员会(CITSF),其使命是开展电波传播研究。在阿尔贝一世国王的倡议下,比利时布鲁塞尔拉肯建造了一座大功率“TSF”电台,以与刚果的国民保持永久无线电联系。刚果的利奥波德维尔也设立了一座类似的电台。1913年至1914年8月期间,通信网络建成。
比利时电台使用由8座80米和125米高的塔组成的天线场!为驱动这些庞然大物,工程师们建造了一台300马力的特殊发动机,驱动一台1千赫的交流发电机,以及一个产生所需激励的巨大火花系统(放电器)。在德国入侵前几小时,阿尔贝一世国王下令比利时土木工程师将其摧毁。而德国人可能是出于沮丧则,愤怒地翻找残骸。然而,仍有几个火花系统被藏在了一座教堂里保存下来。
到1916年,美国有5000名持照业余爱好者、1000个ARRL中继站和15万台在用接收机。在英国,持照者近2000人,其他国家则少至十分之一甚至寥寥无几。
美国无线电中继联盟(ARRL)
在20世纪10年代,业余爱好者们开始使用Audion电子管,等待李·德·福雷斯特的三极管广泛分发并可供业余爱好者使用。那时,业余爱好者可以制造能够在200米波段上辨别远至530公里(350英里)信号的接收机。
但Audion很快变得稀缺且昂贵,许多业余爱好者徒劳地寻找备件。直到44岁的工程师Hiram Percy Maxim(呼号1WH)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1千瓦业余电台工作时,想为他的接收机找一个Audion却找不到。最终,他听说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有一位业余爱好者有一个待售,但他的电台无法覆盖40公里(25英里)的距离。他不得不寻找一个愿意中转购买请求的中间电台。
Maxim思考了这个问题,最终意识到,要在长距离上可靠地中转信息,需要一个全国性组织来协调和规范信息中继程序,并保护无线电爱好者的利益。
1914年4月6日,Maxim在哈特福德无线电俱乐部的支持下(该俱乐部拨款50美元,相当于2015年的1180美元)和一些志愿者的帮助下,提议成立美国无线电中继联盟(ARRL)。Maxim制作了一份申请表,解释了ARRL的宗旨,并邀请全国所有已知电台加入该联盟。
Maxim和阿姆斯特朗一样是多产的发明家。但与阿姆斯特朗不同的是,Maxim也是一位天生的演说家,他说服《大众机械》等全国性杂志撰写关于他的非营利协会的正面报道。Maxim还前往华盛顿特区,向商务部和航海专员解释ARRL的目标。
他的“先锋闪电战”取得了成效。到1914年9月,已任命了237个中继站,并建立了从缅因州到明尼阿波利斯、西雅图到爱达荷州的通信路线。Maxim意识到,即使有再生接收机,当时在200米波段上也无法实现长距离通信,于是请求商务部批准偏远地区的中继站在425米(706千赫)频段进行特殊操作。他们批准了。在宣传的推动下,ARRL的业余电台和中继站数量持续增长。
与这本新杂志的出版同时,ARRL强调了“Relay”(中继)一词,相当于现代的“repeater”(中继器),但技术性较低。Maxim希望ARRL电台在服务于150多个城市的六条主要干线(3条南北向,3条东西向)上处理通信。
作为全国性系统测试的先驱尝试,1916年向每个州的州长和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总统发送了一条测试信息。该信息在60分钟内送达34个州和总统手中。到1917年,该系统“如此完善”,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的信息仅需45分钟。相比之下,1921年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回复仅需6.5分钟!为应对不断增加的中继站数量,ARRL创办了一份小杂志,名为《QST》,至今仍在发行。它构成了当今全球阅读量第一的业余无线电杂志,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大战爆发时,订阅人数超过6000名业余爱好者。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当欧洲对德大战爆发时,在美国于1917年4月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根据美国海军首席无线电监察员的命令,商务部长下令所有业余爱好者和其他非政府无线电台关闭。发送给所有电台的信息要求关闭并拆解所有发射和接收电台,并拆除所有天线,以使任何发射机或接收机不再运行。完全的无线电静默将持续到战争结束且该命令被撤销。因此,成千上万的业余爱好者收起了他们的电台。
业余爱好者是训练有素的无线电操作员这一事实并未被忽视——Maxim为此做了一切!——约4000名业余爱好者应征入伍。“服务”一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强调。业余爱好者不仅代表一个联合社区,而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为公众和国家服务。
然而,几个月后,200米波段陷入了沉默。1917年9月,由于不允许进行任何无线电活动,且80%以上的业余爱好者参战,《QST》停止出版。
令人欣慰的是,战争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但海军不允许业余爱好者重新开播。他们希望控制所有无线电服务,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是如此。一项支持海军目标的立法出台了。
在成千上万业余爱好者的支持下,ARRL反对这一单方面决定,并向国会求助。经过近一年的悬而未决,众议员威廉·S·格林(马萨诸塞州)提出众议院决议,指示海军结束对业余无线电操作的禁令。海军最终照办,1919年11月,《QST》庆祝业余无线电特权重新开播,以“来吧,伙计们,重新回到空中吧”结束了他的呼吁。英国业余爱好者在几个月后的1920年恢复了活动。
在被占领的欧洲,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发射都是被禁止的。然而,许多地下电台继续发射,躲在地窖或阁楼里的平民也继续收听无线电,就像他们在二战期间所做的那样。唯一的区别是,这些首批“非法”电台(无执照)仅以呼号为人所知,首批比利时电台如B7、D2、K2、P2、W2等。匿名盛行。
1915年:《QST》创刊号
1MK,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ARRL总部,如1925年《QST》封面所示。
与此同时,1915年12月,ARRL发行了其著名杂志《QST》的创刊号。这本24页的小册子售价10美分,或“25美分三个月试订阅”,其中明确宣布“《QST》由Hiram Percy Maxim和Clarence D. Tuska出版并出资”。
这本B5格式的小册子包括常规行政信息、“图示电磁波”简介、一些操作指南和电台照片、 还有7页广告(用于直键、耳机、旋转火花隙、Mignon System制造的接收机和电气供应商)、订阅表、美国和加拿大136名新获许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名单,并附有关于新呼号簿(1913年首次发行)可用性的广告。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份列出所有业余、商业和政府电台的文件是1909年由《现代电气》编辑的官方《蓝皮书》。
《QST》创刊号还列出了Q代码和缩写,当时业余爱好者使用的代码减少到27个。与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认可的现行Q代码相比,令人惊讶的是,一些代码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以下是一些例子:
- QRL并非意为“我是否应在呼叫频率上重复呼叫?”,而是意为“我的音调差吗?”
- QRZ并非意为“你忙吗?我可以干扰吗?”,而是意为“你接收不好吗?”
- QSQ并非意为“你船上有医生吗?”,而是意为“谁在呼叫我?”
- QSR并非意为“我是否应在呼叫频率上重复呼叫?”,而是意为“我的音调差吗?”等。
然而,尽管这期列出了QRA、QRM、QRN、QRO、QRV、QSX等缩写,但未列出QSO和QSY。
超外差接收机
1918年,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外差接收机,该接收机集成了首个本地振荡器和中频模块。“超外差”(有时简称“superhet”)指能够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工作的接收机。
“外差”一词意为“拍频”,这是一种通过在真空管、晶体管或二极管混频器等非线性器件中混合两个或多个信号来产生拍频或外差频率的技术。输入频率被转换为固定的中频(I.F.),在中频处进行放大和滤波。
在典型的调幅接收机中,该中频设为455千赫,而调频甚高频接收机通常设为10.7兆赫。“超外差”使用一个称为可变频率振荡器(V.F.O.)的本地振荡器,以保持其拍频与接收频率之间的恒定差,从而获得恒定的中频。

上图:1929年发布的广告,主角是李·德·福雷斯特的发明Audion,更广为人知的名称是真空三极管。下图:基本超外差接收机的方框图,其结构至今仍适用于带有更多模块的现代接收机。在20世纪20年代,它尚未配备射频级(天线后的前端或第一级),而射频级大大提高了弱信号的接收(灵敏度)。但它已经包括一个VFO。
此外,1922年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再生接收机,这是一种简化的超外差接收机,在提高增益的同时简化了接收机的调整。“regen”(再生)被称为“在相当的简单性、弱信号接收、固有噪声限制和自动增益控制作用以及免于过载和杂散响应方面无与伦比”的接收机,毫不逊色。事实上,“regen”使用了一种振荡检波器接收机,这种接收机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所有V/UHF设备中都能见到,至今仍用于儿童对讲机和一些接收机套件中。“regen”收音机使用的元件极少。然而,随着元件变得更容易获得,“超外差”在所有无线电活动中取代了它。无需赘言,超外差接收机是当今使用最普遍的接收机。
多亏了阿姆斯特朗的发明,业余无线电即将载入史册。
本文译自外文资料:
-
电力
+关注
关注
7文章
2249浏览量
51306 -
无线电
+关注
关注
61文章
2175浏览量
118084 -
无线电报通信
+关注
关注
0文章
3浏览量
116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HAM/业余无线电爱好者,HAM/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是什么意思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实用手册

聊聊业余无线电里的“黑话”
业余无线电台呼号管理办法
连载|业余无线电史话(四):“火腿”——那些“蹩脚”的操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