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UV)辐照是评估光伏电池长期可靠性的关键测试之一。采用美能复合紫外老化试验箱可精准模拟组件户外服役环境。随着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电池成为主流量产技术,其抗UV降解能力直接影响双面发电效率与组件寿命。已有研究表明,PERC电池在UV辐照下因硅氢键(Si-H)断裂导致钝化失效,但TOP Con 电池的UV降解研究尚不充分。本文通过对比量产TOPCon电池的测试数据,发现其前/后侧均发生明显降解,且背面敏感性更高。通过优化钝化层参数(如Al?O?厚度、SiN?折射率),提出缓解UV降解的工艺改进方案。
TOPCon 电池 UV 退化的实验表征
Millennial Solar
TOPCon电池生产工艺流程
样品制备:采用晶硅电池TOPCon量产工艺,设置三组前侧AlOx钝化层参数:基准组(28 ALD循环)、对照组1(30循环)、对照组2(32循环)。UV测试:依据UV15标准(280–400 nm,总辐照量≥15 kWh/m?),测试前后分别进行电流-电压(IV)与量子效率(QE)表征。分析方法:对比前/后侧效率、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JSC)、填充因子(FF)及串联电阻(RS)变化,结合QE光谱定位降解波段。
前/后侧UV降解对比
Millennial Solar

UV测试前后电池效率对比
电性能数据显示:正面效率从 26.295% 降至 25.994%(退化 0.301%),背面效率从 21.640% 降至 20.861%(退化 0.779%),背面退化程度约为正面的 2.6 倍。

正面量子效率对比

背面量子效率对比
进一步分析 IV 参数发现,背面开路电压(VOC)降低 6.5 mV、短路电流(JSC)降低 153 mA,均显著高于正面退化幅度,表明背面钝化层对 UV 辐射更为敏感。量子效率(QE)测试显示,正面退化集中在300-500 nm紫外 - 可见光区,而背面在450-1050 nm可见 - 红外区退化更为显著,这与短路电流的下降趋势一致。
AlOx钝化层优化效果
Millennial Solar

不同ALD循环次数电池效率对比
通过调整原子层沉积(ALD)氧化铝(AlO?)的循环次数(28/30/32 次),研究钝化层厚度对抗 UV 能力的影响。32 次循环的AlO?层(厚度约 4 nm)可使电池在 UV 测试后的效率保持率升0.13% - 0.16%,其正面效率达 26.131%,超过 28 次循环组(25.994%)和 30 次循环组(26.099%)。这是由于较厚的AlO?层能提供更稳定的氢钝化环境,减少 UV 诱导的氢溢出。此外,背面 SiN 层的折射率和厚度优化实验显示,形成致密 SiN 钝化层可降低氢键断裂概率,进一步验证了钝化层结构对抗 UV 性能的决定性作用。
机制与优化建议
Millennial Solar
降解机制:UV光子破坏Si-H键,引发前侧AlOx/SiN?复合钝化失效,后侧隧道氧化层(SiOx)氢溢出加剧钝化失效。优化方向:前侧:增加ALD循环数并优化气体流速/温度,提升AlOx均匀性;调控SiN?沉积温度以降低应力差异。后侧:优化SiN?层厚度与折射率,抑制氢键断裂;加强多晶硅表面致密钝化层。本研究证实TOPCon电池的UV退化同时发生在正面与背面,且背面更为敏感,其本质是 UV 诱导的 Si-H 键破坏导致钝化失效。通过优化 AlO?和 SiN 钝化层的厚度、折射率及均匀性,可显著提升电池的抗 UV 能力 ——32 次 ALD 循环的 AlO?层可使 UV 退化率降低约 20%。这些发现为 TOPCon 电池的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径,对推动光伏组件的长寿命化具有重要意义。
美能复合紫外老化试验箱
Millennial Solar

美能复合紫外老化试验箱进行加速老化测试,该试验箱能够提供280至400nm范围内的紫外光谱,模拟太阳光中的紫外部分,同时保持150至250W/㎡的辐照强度,以加速老化过程。
- 辐照强度:150-250W/㎡(可定制500-1000W/㎡超级紫外)
- UVB含量:3%-9%
- 光谱范围:280-400nm
本研究基于美能复合紫外老化试验箱的精准测试,证实TOPCon电池的UV退化同时发生在正面与背面,且背面更为敏感。为开发高可靠性 TOPCon 电池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撑。
原文参考:UV degradation analysis of TOPCon cells
*特别声明:「美能光伏」公众号所发布的原创及转载文章,仅用于学术分享和传递光伏行业相关信息。未经授权,不得抄袭、篡改、引用、转载等侵犯本公众号相关权益的行为。内容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司进行删除。
-
光伏电池
+关注
关注
5文章
269浏览量
33138 -
试验箱
+关注
关注
0文章
984浏览量
16504 -
电池
+关注
关注
84文章
11106浏览量
13564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轿车参数化分析模型的构造研究及应用
紫外线对三大类材料的降解原理及如何预防或减轻紫外线的降解

AlN钝化器件电流崩塌分析

TOPCon电池存在紫外衰减退化风险

bc电池和topcon的区别在哪
Poly层厚度对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

紫外线诱导降解(UVID)对TOPCon组件的影响

理论效率达28.9%,Poly Finger助力TOPCon电池前侧局部钝化接触优化

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实现边缘钝化,TOPCon电池效率提高0.123%

工业级PERC、SHJ与TOPCon太阳能电池的紫外线UVID稳定性评估研究

RS-ALD技术制备的Al2O3薄膜在TOPCon电池边缘钝化中的应用研究

PECVD硼发射极与poly-Si钝化接触共退火,实现高效TOPCon电池

Fraunhofer ISE最新研究:TOPCon光伏组件湿热DH与紫外UV衰减机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