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MAX14940是一颗隔离型RS-485/PROFIBUS-DP收发器,为器件的电缆侧(RS-485驱动器/接收器侧)和UART侧之间提供2750VRMS (60s)电隔离。隔离对于那些端口间地电位差较大的情况,通过隔离断开接地环路降低噪声,提高通信性能。器件支持高达20Mbps的可靠通信。
MAX14940内部集成了一个450kHz变压器驱动器,驱动外部变压器将功率传递至收发器的电缆侧。一个内置的LDO为一个隔离的DC/DC电源的设计提供结构简单、空间节省的方案。
MAX14940有一路半双工驱动器/接收器,完全符合RS-485和PROFIBUS-DP标准。接收器为1/4单位负载,允许一条共用总线上挂接多达128个收发器。
集成有效的故障防护电路确保在输入短路或开路时,接收器输出为逻辑高电平。欠压锁定功能,使当电缆侧或UART侧电源低于工作电平时,禁止驱动器。
驱动器输出/接收器输入具有高达±35kV对电缆侧GNDB的静电放电(ESD)保护,满足人体模式标准(HBM)要求。
MAX14940采用宽体16引脚SOIC封装,工作在-40°C至+105°C温度范围。
数据表:*附件:MAX14940 2.75kVRMS隔离、20Mbps半双工、PROFIBUS RS-485收发器技术手册.pdf
应用
特性
高度集成度简化设计
- 为电缆侧供电集成的LDO还能为外部负载提供高达10mA的供电
- 集成变压器驱动器,将功率传递至电缆侧,150mA负载时的效率高达80%
高性能收发器支持灵活的设计
- 兼容RS-485 EIA/TIA-485和EIA 61158-2 Type 3 PROFIBUS-DP标准
- 20Mbps (最大值)数据率
- 总线上允许挂接多达128片器件
集成保护,支持可靠的通信
- 驱动器输出/接收器输入上具有±35kV ESD (HBM)保护
- 2.75kV
RMS隔离耐压,可持续60秒(VISO) - 630V
PEAK最大重复峰值隔离电压(VIORM) - 445V
RMS最大工作隔离电压(VIOWM) - 额定工作电压下的寿命长于30年
- 承受±10kV浪涌,满足IEC 61000-4-5标准
- 热关断
框图
典型操作特性
引脚配置描述
应用信息
总线上的128个收发器
标准RS - 485接收器输入阻抗为一个单位负载,标准驱动器最多可驱动32个单位负载。该器件收发器的接收器具有1/4单位负载,可使一条通信线上最多并联连接128个收发器。可连接这些器件,或连接其他RS - 485设备,总负载最多为32个单位负载。
典型应用
该器件收发器专为多点总线双向数据通信设计。图10和图11展示了典型网络应用电路。为减少反射,总线两端应按特性阻抗端接,且主线分支长度应尽可能短。
PROFIBUS主站
该器件专为驱动PROFIBUS - DP端接网络设计。驱动器在驱动220Ω终端负载(带有390Ω上拉/下拉电阻)时,保持2.1V/min的转换速率。
布局注意事项
建议在隔离器下方设计隔离区或禁布区,使其与接地层和信号层隔离。电缆侧与UART侧之间任何电流或金属连接都会破坏隔离效果。
确保VDD_A、GND_A与VLDO、VDD_B、GND_B之间的去耦电容尽可能靠近芯片,以减小电感。
将重要信号线路靠近接地层布线,以减少外部干扰影响。对于MAX14940,将总线连接器和终端电阻尽可能靠近A和B引脚是良好的做法。
增强型静电放电保护
所有引脚均采用静电放电保护结构,以抵御在处理和组装过程中遇到的静电放电。MAX14940的驱动器输出和接收器输入具有额外保护,可抵御正常运行和掉电时的静电以及高静电放电。发生静电放电后,器件可继续正常工作,不会出现闩锁或损坏。
典型应用电路
-
收发器
+关注
关注
10文章
3682浏览量
108245 -
PROFIBUS
+关注
关注
3文章
505浏览量
39366 -
RS-485
+关注
关注
11文章
734浏览量
8530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国产自动方向控制、半双工 RS-485 收发器:MS2548 替代MAX13487
半双工非隔离式 RS-485 BoosterPack 参考设计
面向楼宇管理系统的半双工非隔离式RS-485 BoosterPack
ADM487半双工RS485RS422收发器相关资料分享
低功耗半双工RS485收发器SP3481相关资料推荐
高速半双工RS-485收发器MAX14840E/MAX148
UG-240:高速、半双工iCoupler隔离式RS-485收发器ADM2486的评估板?

MAX14852/MAX14854 2.75kVRMS隔离、500kbps/25Mbps全双工 RS-485/RS-422收发器技术手册

MAX14943 5kVRMS隔离、20Mbps半双工PROFIBUS DP/RS-485收发器技术手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