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单片机为何以及如何能助力实现边缘 AI 的普及化

海阔天空的专栏 ? 来源:Poornima Apte ? 作者:Poornima Apte ? 2025-05-25 11:24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作者:Poornima Apte

投稿人:DigiKey 北美编辑

在过去的几年里,边缘 AI 越来越受欢迎。预计到 2035 年前,相关全球市场将以 27.8%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净值增至 3568.4 亿美元。

这种需求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公司普遍对将敏感或专有信息传送到云端存在安全顾虑,而在边缘处理数则可消除这种顾虑。边缘处理还能减少延迟,这在需要瞬间做出决策的实时应用中可能非常重要。工业物联网 (IIoT) 设备提供数据驱动的操作,这反过来又增加了边缘 AI 的用例。从便携式医疗设备到可穿戴设备和 IIoT,快速扩展的应用正在推动边缘 AI 市场的蓬勃发展。

随着这项技术日渐普及,对于能够满足嵌入式系统数据处理需求的组件,市场需求也在同步攀升。

计算处理的选择:单片机还是微处理器

目前,在工业和其他嵌入式设备中部署的绝大多数物联网设备都是内存非常小的低功耗设备。设备的处理能力来自小型嵌入式单片机 (MCU)。这些 MCU 采用低功耗架构,相较于采用微处理器的系统,能让嵌入式系统在成本效益方面更具优势。

在边缘 AI 出现之前,MCU 一直能很好地满足物联网设备的处理需求。但传统的 MCU 通常无法提供更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所需的计算能力,而这些算法是边缘 AI 应用的标志。此类算法通常在具有更多计算能力的图形处理单元 (GPU) 和微处理器上运行。然而,使用这些元器件也存在一些固有弊端,其中就包括耗电量较大这一问题。微处理器或 GPU 并不是能效最高的解决方案。因此,微处理器驱动的边缘计算可能并不是所有边缘 AI 应用的最佳选择,而供应商选择依赖 MCU。

独立 MCU 比 GPU 和微处理器更便宜。为了扩展边缘 AI 应用,越来越需要在发挥 MCU 低成本、低功耗优势的同时,提升其计算性能。

事实上,多年来,一些因素已经融合在一起,推动着边缘 MCU 的功能持续提升。

有助于在边缘使用 MCU 的因素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传统 MCU 对于 AI 相关的数据处理来说过于轻量级,但 MCU 设计的优化,加上更为广泛的技术生态系统的变革,正在推动着 MCU 在边缘 AI 用例中的应用。

这些因素包括:

  • 在 MCU 中集成 AI 加速器:当单靠 MCU 无法满足边缘计算需求时,将其与神经处理单元 (NPU) 或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等 AI/ML 加速器集成可以提高性能。
    例如,[STMicroelectronics] 的 [STM32N6 系列 CPU](图 1)基于运行频率为 800 MHz 的 [Arm] Cortex-M55。Arm Helium 矢量处理技术为标准 CPU 带来了 DSP 处理功能。STM32N6 是第一款嵌入 ST Neural-ART 加速器的 STM32 MCU,该加速器是一款内部开发的 NPU,专为强大的边缘 AI 应用而设计。

适用于高能效边缘 AI 应用的 STMicroelectronics STM32N6 MCU 的图片图 1:STM32N6 是第一款嵌入 ST Neural-ART 加速器的 STM32 MCU,该加速器是一款内部开发的神经处理单元 (NPU),专为高能效边缘 AI 应用而设计。(图片来源:STMicroelectronics)

  • 针对边缘优化的 AI 模型:复杂繁重的 AI 和机器学习算法不能简单地转移到 MCU。它们需要针对有限的计算资源进行优化。TinyML 和 MobileNet 等紧凑型 AI 架构与优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这一点,甚至使边缘的 MCU 能够执行 AI 算法。STMicroelectronics 推出了 STM32Cube.AI,这是一款软件解决方案,能够把神经网络转化为针对 STM32 MCU 进行优化的 C 代码。即便存在处理能力与内存方面的限制,将该解决方案与 STM32N6 搭配使用,也有助于确保达成边缘 AI 应用所需的性能。
  • AI 生态系统的兴起:仅仅拥有能够在边缘进行 AI 相关处理的硬件组件远远不够。在边缘执行 AI 算法需要对开发人员友好的生态系统,以帮助简化 AI 的部署。TensorFlow Lite for Microcontrollers 等特定工具有助于提供此类解决方案。Hugging Face 等开源社区和其他平台提供了预先训练的模型和代码库,开发人员可以根据特定用例对其进行测试和定制。这样的 AI 生态系统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应用的门槛,推动了 AI 技术的普及化进程,即便对于那些资源有限、无法独立从零开始开发专有 AI 模型的企业而言,也能够顺利接入并利用 AI 技术。
    STMicroelectronics 有专门定制的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 ST Edge AI Suite,用于优化边缘 AI 解决方案。该套件整合了 ST 的许多 AI 库和工具,使开发人员更容易找到可以为单片机生成代码的模型、数据源、工具和编译器。
    模型库中的预训练模型为开发人员提供了起点。这些模型使用开放神经网络交换 (ONNX) 格式,这是一种开放标准,用于表示计算机视觉 (CV)、自然语言处理 (NLP)、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AI) 和图形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机器学习模型。
  • 标准化和互操作性代码:AI 生态系统帮助企业测试了边缘 AI 用例,而开放和标准化的模型格式则助力实现了跨硬件系统的无缝集成。跨软件工具和 MCU 的兼容性有助于减少边缘 AI 的实施障碍。
  • 关注边缘安全:虽然 MCU 消除或至少减少了对数据云处理的需求,但硬件组件提供了额外的安全层。它们通常包括硬件加密和安全启动等功能,能够有效保护数据和 AI 模型,使其免受恶意攻击者的破坏。

STM32N6 硬件的特色功能

STM32N6 系列包括带有 NPU 的高性能 MCU、摄像头模块捆绑包和谈探索套件。该系列采用典型的 ARM Cortex-M 架构,并具有多项关键特性,使这些设备适用于边缘 AI。其中包括:

  • Neural ART 加速器,可以运行神经网络模型。该加速器针对密集型 AI 算法进行了优化,时钟频率为 1 GHz,以平均 3 TOPS/W 的能效提供 600 GOPS。
  • 支持“Helium”M 型矢量扩展 (MPVE) 指令,这是一组可实现强大的神经网络和 DSP 功能的 ARM 指令。例如,这些指令被设计用于处理 16 位和 32 位浮点数,这使它们能够有效地处理低精度数字。而这些对于处理 ML 模型非常重要。
  • ST Edge AI Suite 是一个免费软件工具、用例和文档的存储库,可帮助各种经验水平的开发人员为智能边缘创建 AI。该套件还包括 ST Edge AI Developer Cloud 等工具,其中包含 STM32 模型库中的专用神经网络、用于真实世界基准测试的板卡集群 (Board Farm) 等。
  • 近 300 个可配置的乘法累加单元和两条 64 位 AXI 内存总线,吞吐量高达 600 GOPS。
  • 内置专用图像信号处理器 (ISP),可直接连接多台 500 万像素摄像头。要构建包含摄像头的系统,开发人员必须针对特定的 CMOS 摄像头传感器及其镜头微调 ISP。这种微调通常需要专业知识或第三方的帮助。为此,ST 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款名为 iQTune 的专用桌面软件。该软件运行在 Linux 工作站上,与 STM32 上的嵌入式代码通信,分析色彩精度、图像质量和统计数据,并适当配置 ISP 的寄存器
  • 支持 MIPI CSI-2(移动应用中最流行的摄像头接口),无需与此特定摄像头串行接口兼容的外部 ISP。
  • 单个器件集成了丰富的附加功能,这意味着开发人员现在无需部署多个 MCU,便能实现神经网络与 GUI 的同步运行。
  • 强大的安全性,包括 Target SESIP 3 级和 PSA 3 级认证

总结

过去,若要在边缘运行机器学习应用,嵌入式系统必须借助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才能承担起执行复杂算法的繁重任务。得益于 STMicroelectronics 推出的 STM33N6 系列 CPU 这类功能强劲的 MCU,如今企业能够在边缘实现 AI 的普及化。STMicroelectronics 为边缘 AI 部署提供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用于推理的软件和硬件组件。

审核编辑 黄宇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单片机
    +关注

    关注

    6068

    文章

    45032

    浏览量

    652120
  • mcu
    mcu
    +关注

    关注

    146

    文章

    18028

    浏览量

    369082
  • 嵌入式系统
    +关注

    关注

    41

    文章

    3686

    浏览量

    131598
  • 边缘AI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69

    浏览量

    5493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AI赋能边缘网关:开启智能时代的新蓝海

    中,把握技术趋势、深耕应用场景的企业将赢得先机。随着5G网络的普及AI算法的持续优化,AI边缘网关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价值,推动产业智能
    发表于 02-15 11:41

    AI学习】第3篇--人工神经网络

    `本篇主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起源、简单神经网络模型、更多神经网络模型、机器学习的步骤:训练与预测、训练的两阶段:正向推演与反向传播、以TensorFlow + Excel表达训练流程以及AI普及化教育之路。`
    发表于 11-05 17:48

    STC系列51单片机与普通51单片机的特性比较

    目前宏晶STCMCU全系列单片机是基于FLASH制造工艺的8051单片机。宏晶STC将8051 ISP在线编程衫强制普及化,并低成本实现
    发表于 09-13 06:52 ?102次下载

    单片机实现舵机转角控制

    单片机实现舵机转角控制单片机实现舵机转角控制单片机实现舵机转角控制
    发表于 04-28 14:57 ?24次下载

    材料工程技术的突破就成为未来AI普及化前的其中关键

    。只是,在 AI 需要大量运算效能与能源,而整个半导体结构发展也面临极限发展的情况之下,材料工程技术的突破就成为未来 AI 普及化前的其中关键。
    的头像 发表于 01-21 15:38 ?4635次阅读
    材料工程技术的突破就成为未来<b class='flag-5'>AI</b><b class='flag-5'>普及化</b>前的其中关键

    研华科技宣布将与AMD以及西门子旗下明导携手整合人工智能 加速实现AI科技普及化

    研华科技 5日宣布,将与超微半导体(AMD)以及西门子旗下明导(Mentor)携手,结合三方产品与科技优势,整合人工智能,促使嵌入式系统跨入新应用领域,加速实现AI科技普及化
    的头像 发表于 03-07 17:00 ?4396次阅读

    USB 4接口普及化拉开大幕,USB 4为何值得期待?

    九月初,USB Promoter Group正式发布的USB 4规范,这也意味着USB 4接口普及化已经正式拉开了大幕。
    的头像 发表于 10-10 15:35 ?4618次阅读

    AI下沉,Arm的“硬”普及与“软”开放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向“边缘”转移成为必然趋势,它将助力AI在更大范围的普及,推进更为多元的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10-30 08:26 ?5907次阅读

    上拉电阻为何能上拉?下拉电阻为何能下拉?

    在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电路中,经常有的疑问是:上拉电阻为何能上拉?下拉电阻为何能下拉?下拉电阻旁边为何经常会串一个电阻?
    的头像 发表于 04-28 14:17 ?1.2w次阅读
    上拉电阻<b class='flag-5'>为何能</b>上拉?下拉电阻<b class='flag-5'>为何能</b>下拉?

    5G基站建设将带动5G手机等终端的普及化

    总而言之,5G基站建设本身主要还是带动一些通信业以及周边企业的发展,不过5G普及化组网之后,则是有可能带动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的,我们大部分人会从5G网络的普及化之中间接的受益。
    发表于 09-17 11:08 ?752次阅读

    AVR单片机为何能成为8位中的佼佼者?

    AVR单片机为何能成为8位中的佼佼者? AVR单片机是一种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方便编程的微控制器。它可以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医疗、工业自动
    的头像 发表于 10-29 17:29 ?1039次阅读

    国科微:将持续优化边缘AI战略布局

    国科微近日在接受调研时透露,公司正积极推进搭载自研NPU架构的芯片研发,主要聚焦在边缘侧应用。公司表示,将持续优化边缘AI战略布局,加快AI技术在全系芯片中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2-23 11:23 ?1206次阅读

    何以及为何要在EtherCAT?应用中使用DP83826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如何以及为何要在EtherCAT?应用中使用DP83826.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8-27 10:19 ?0次下载
    如<b class='flag-5'>何以及</b><b class='flag-5'>为何</b>要在EtherCAT?应用中使用DP83826

    看智能传感器如何推动边缘人工智能普及化

    ? ? ? ? ? 智能传感器推动 边缘AI普及化 ? ? ? ? 前言 英伟达公司(Nvidia)于日前发布了全新的50系显卡,在提高游戏性能的同时,着重优化了人工智能(AI)表现,
    的头像 发表于 01-15 14:26 ?813次阅读
    看智能传感器如何推动<b class='flag-5'>边缘</b>人工智能<b class='flag-5'>普及化</b>

    为何边缘设备正成为AI的新重心

    人工智能 (AI)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企业不再仅仅是探索 AI,而是积极推动 AI 的规模落地,从实验性应用转向实际部署。随着生成式模型日益精简和高效,
    的头像 发表于 07-30 09:12 ?230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