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2024年AI编程技术与工具发展总结

OSC开源社区 ? 来源:OSC开源社区 ? 2025-02-13 09:11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最近,开源中国 OSCHINA、Gitee 与 Gitee AI联合发布了《2024 中国开源开发者报告》

报告聚焦 AI 大模型领域,对过去一年的技术演进动态、技术趋势、以及开源开发者生态数据进行多方位的总结和梳理。

在第二章《TOP 101-2024 大模型观点》中,同济大学特聘教授、CCF 杰出会员朱少民对 2024 年 AI 编程技术与工具发展进行了总结。

825a2f40-e91a-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全文如下:

2024 年 AI 编程技术与工具发展综述

文 / 朱少民 2024 年 8 月下旬,一款 AI 代码编辑器 ——Cursor 火爆全球,火到一位 8 岁小女孩拿着它学编程,几十分钟内搭起来一个聊天机器人,其演示吸引来 180 万人在线围观。这导致有人大胆预言,未来编程只需要狂按 Tab 就够了。Cursor 确实好用,包括新推出的“光标位置预测”功能。 但是 AI 编程发展没有那么快,在国内生成代码采纳率还比较低,根据《2024 软件研发应用大模型国内现状调研报告》,多数团队在 10-40% 之间,如图 1 所示。

82b0e4f2-e91a-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图 1 大模型(LLM)在编程上的应用及其生成代码的采纳率 在 2024 年,我们还看到了“AI 程序员” Devin 的诞生,Devin 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编码和调试任务、自主查找和修复代码库中的错误,构建和部署应用程序。在 SWE-bench 编码基准测试中,Devin 能够解决 GitHub 中 13.86% 的真实问题,有了很大提升。 说起 SWE-bench 编码基准测试(https://www.swebench.com/),2024 年进步很快,以 OpenAI 建立的 verified 子集(500 个问题)为例,4 月开始时,成功率只有 2.8%,到现在已提升到 53%,这表明 AI 在编程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一提升反映了 AI 编程几个关键因素,正好用来总结 2024 年 AI 编程的进展。 模型能力的增强:AI 模型的架构和算法不断优化,如从 Claude 3 Opus、GPT-4o 到 Claude 3.5 Sonnet、Claude 3.5 Haiku,大模型自身的能力不断提升,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编程问题。 智能体(AI agent)的引进:智能体可以收集和学习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可以直接调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直接调用搜索引擎和 API 为编程任务服务,并通过构建代码仓库知识图来帮助大模型全面理解软件仓库的结构和依赖关系,从而更好地定位问题根源并生成有效的代码补丁。 智能体还可以动态获取代码片段和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分析和总结收集到的信息,以便规划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例如从 RAG+GPT 4 (1106) 的 2.8% 提升到 SWE-agent+GPT 4 (1106) 的 22.4%、从 RAG+Claude 3 Opus 的 7% 提升到 SWE-agent+Claude 3 Opus 的 18.2%,效果都比较显著。 多模态能力:多模态 LLM 使智能体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和文本信息,可以理解软件用户界面、处理的图表、可视化数据、语法高亮和交互映射等内容,更好地理解任务陈述以及获取任务相关的产品信息、开发过程信息,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目前排在 SWE-bench verified 前 4 位都使用了 Claude-3.5-Sonnet,而它是多模态的、具备处理文本和视觉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修复包含图像或其他视觉元素的 GitHub 问题。 和工具集成的框架:可以支持智能体在处理复杂任务时进行更好的任务管理和执行,并促进不同 AI 模型和工具之间的协作。 例如 Composio SWE-Kit 集成文件操作、代码分析、Shell 命令执行、知识库管理和数据库操作等工具或能力,优势互补,将 SWE-bench verified 大幅度提升到 48.6%。 再比如 OpenHands+CodeAct v2.1 将智能体的行为整合到统一代码行动空间的框架,允许 OpenHands 在编程任务中扮演全方位的智能助手角色,目前排在 SWE-bench verified 第一位(53%)。 基于代码大模型的自身进化,以及 RAG 技术、智能体的有力支持,从而 LLM 有更好的上下文感知能力。例如,在代码大模型预训练时,其训练语料中加入抽象语法树(AST)、代码依赖关系等数据,新的代码生成模型则具有更强的上下文感知能力。 在此基础上,基于 AI 的编程工具能够根据给定的上下文(如函数名、注释、部分代码等)检索出最相关的代码片段和文档,能够提供完整的函数或代码块建议。这也使得 LLM 能够参考海量的代码库和技术文档,这不仅能缓解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显著提升代码生成与理解的准确性,而且能符合上下文的代码,更能满足开发的业务需求。 未来,研发人员和多个智能体、工具协同工作来完成编程工作,如论文 Flows:Building Blocks of Reasoning and Collaborating AI 所描述的(图 2 所示),构成一个复合竞争性编码流程,研发人员更多是提需求,由 LLM 和智能体实现自主编程的过程。

82b882a2-e91a-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图 2 由 LLM 和智能体实现自主编程的过程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今年,我们明显能感到,AI 已从单一的辅助工具,逐渐演变为软件开发人员不可或缺的助手或伙伴。 除了前面已介绍的 Cursor、Composio SWE-Kit、OpenHands CodeAct 等工具之外,国内主要使用 chatGPT、GitHub Copilot、通义灵码、CodeGeeX、文心快码、蚂蚁 CodeFuse 等编程工具,国外还出现一些受欢迎的、新的编程工具,如 Codeium IDE Cascade、Solver ai、Websim ai 等。

82e0c8de-e91a-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图 3 国内编程助手使用状况(来源同图 1) 这些工具让我们能感受到 AI 卓越的生成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代码生成、代码评审、代码解释到单测生成、缺陷定位、代码优化等任务。这种进步也体现在今年国内企业一些落地实践中:

在一些大厂,LLM 已经实际应用到代码审查或 CI/CD 流程中(如 pull request),自动识别代码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有些企业结合智能体和相关工具的支持,让基于 LLM 的研发平台生成代码流程图和类图,辅助自然语言解释,使得开发者更直观地理解代码结构和执行流程,增强智能编程的可视性和交互性。

有些开发团队借助智能体和 RAG 技术检索历史上已知的代码缺陷模式和已知问题,从而比较准确地识别潜在的缺陷和安全漏洞,甚至能够分析代码的功能意图,全面提升代码评审的能力。

有些团队,根据 UI 设计图,让 LLM 自动生成相应的前端代码,大大减少了手动编码的时间,加快了从设计到实现的流程。

从应用效果看,前面调研的数据可供参考。在国内 AI 编程开展比较好的大厂,超过 80% 的工程师在使用 AI 编程工具完成日常的编程工作,近 30% 入库的代码由 AI 生成,生成代码平均采纳率超过 40%,有些产品线达到 60%。仅仅在编程这一项工作(虽然只占开发人员 20-30% 的工作量)上,研发效率能提升 20-30%。

8300d340-e91a-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图 4 大模型时代的软件研发正确方式 当然,我们不能局限于这一个编程环境,最好要从需求开始就应用大模型。ATDD(验收测试驱动开发)是大模型时代软件研发的正确打开方式,让大模型帮我们生成需求及其验收标准,业务约束更明确了,上下文更清楚了,在此基础上分别由不同的模型生成产品代码和测试代码,再让它们之间相互验证和博弈(如图 4 所示),最终交付高质量的软件。 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AI 编程工具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和可解释性,支持更多的编程语言和平台,并通过强化学习实现自适应优化。为了全面发挥 AI 编程技术的潜力,开发团队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优化开发流程,确保 AI 工具的有效应用和高质量输出。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编程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689

    浏览量

    95390
  • AI
    AI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5476

    浏览量

    281280

原文标题:2024年AI编程技术与工具发展综述

文章出处:【微信号:OSC开源社区,微信公众号:OSC开源社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零基础开发AI Agent」阅读体验】+ 入门篇学习

    工程、RAG技术、和AI Agent是3个重要方面。其中AI Agent作为2024最新兴的技术
    发表于 05-02 09:26

    恩智浦发布2024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恩智浦《2024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新鲜出炉,全面总结2024恩智浦在可持续
    的头像 发表于 04-28 11:24 ?1181次阅读

    AI技术与PLC编程融合

    如何将AI技术融入PLC编程软件
    发表于 02-14 15:55

    2024AI开发者中间件工具生态全面总结

    进行多方位的总结和梳理。 在第二章《TOP 101-2024 大模型观点》中,生成式 AI 开发者莫尔索总结2024
    的头像 发表于 02-14 09:45 ?655次阅读

    Xmind完成对AI总结工具Briefy的战略收购

    全球知名的知识管理企业Xmind近日宣布,已完成对AI总结工具Briefy的战略收购。Briefy以其强大的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多模态解析技术著称,能够将长视频和万字文档等复杂信息转化为结
    的头像 发表于 02-13 16:01 ?555次阅读

    2024risc-v的发展总结

    新的一已经来临,请问有人能将risc-v在2024发展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
    发表于 02-01 18:27

    电子发烧友荣获人民邮电出版社-异步社区“2024度最佳合作伙伴奖”

    2024 年度最佳合作伙伴奖”,是对双方过去一合作的完美总结,也是对未来合作的美好期许。 未来,电子发烧友与人民邮电出版社 - 异步社区将继续深化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为广大电子
    发表于 01-20 15:16

    榜样力量,智领未来——2024度电子发烧友社区表彰

    2024 年里,电子发烧友汇聚了超过670万名用户,他们在这里分享、学习并探索最新的技术内容。 这一,电子发烧友平台累计产生超过120000篇文章、36000篇帖子、21000个资料、22000个
    发表于 01-16 13:36

    回顾2024可穿戴芯片新品:AI技术迭代加速,医疗监测成为发展新主线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2024,可穿戴设备市场持续发展,上游各家厂商创新不断,在芯片解决方案、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模块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例如更精准的健
    的头像 发表于 12-19 00:01 ?3986次阅读

    2024十款热门云端开发工具推荐

    2024十款热门云端开发工具推荐:代码编辑(VSCode、Cloud9、Codenvy)、版本控制(Git、GitHub)、容器化(Docker)、自动化部署(Jenkins)、设计协作
    的头像 发表于 11-23 16:26 ?944次阅读

    AI编程工具会不会抢程序员饭碗

    AI编程工具可辅助编程,减少手动编码,提升效率,对程序员有积极影响也有挑战。程序员需深化技能、拓宽知识应对。长远看,AI与人类程序员将共生共
    的头像 发表于 11-08 10:17 ?566次阅读

    2024AI IC市场规模预计达1100亿美元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4全球AI IC(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11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AI技术的迅猛
    的头像 发表于 10-29 17:06 ?1159次阅读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将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推动生命科学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只有不断克服这些挑战,才能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学习心得

    ,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总结 通过阅读《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我对AI for Science的技术
    发表于 10-14 09:16

    2024国产测径仪的现状?

    保持稳定增长。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国产测径仪有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综上所述,2024国产测径仪在市场规模、技术
    发表于 09-26 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