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频电路设计中,确定不同模块之间的隔离对于保障电路性能稳定、减少信号干扰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需要依据电路的工作频率来初步估算隔离距离。一般而言,工作频率越高,电磁波的波长越短,相应地,为防止模块间的电磁耦合干扰,所需的隔离距离就越小。根据电磁学原理,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可通过公式(其中为波长,为光速,为工作频率)计算出波长。通常建议模块间的隔离距离不小于波长的到,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经验取值范围,能在多数情况下有效降低耦合风险。
对于高功率模块,如功率放大器,其发射出的强电磁辐射更容易对周边模块造成干扰,所以与低功率、高灵敏度的模块,像低噪声放大器等,之间应保持相对更大的隔离距离。高功率模块辐射出的能量随距离的平方衰减,一般每增加一倍距离,干扰强度能降低至原来的四分之一左右。例如,若初步估算高功率模块与敏感模块在某一距离下干扰较为明显,将它们的间距拉大两倍甚至更多,往往能显著改善干扰状况。
数字电路模块因频繁的高低电平跳变会产生大量高频噪声,若其与模拟射频模块相邻,数字噪声极易耦合到模拟信号路径中,此时两者间的隔离距离要着重加大。通常,数字电路模块与模拟射频模块间的隔离距离应比同类模块间的距离多出,确保模拟信号不受数字噪声 “污染”。
多层电路板利用不同层的地平面和电源平面作为屏蔽层,相较于双层板,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电磁干扰的传播,所以在多层板设计中,模块间的隔离距离可以适当缩小。但若是采用了高介电常数的电路板材质,电磁波在其中的传播特性改变,可能需要适度增加隔离距离以维持同等的抗干扰效果。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不能仅仅依赖理论计算,还需结合仿真软件进行辅助分析。利用电磁仿真工具,如 HFSS(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等,对设计好的电路板模型进行仿真,输入模块的功率、频率、电路板材质等参数,观察不同模块间的电磁场分布情况,根据仿真结果反复调整隔离距离,直至达到满意的抗干扰效果。
-
模块
+关注
关注
7文章
2790浏览量
50690 -
数字电路
+关注
关注
193文章
1641浏览量
82030 -
射频电路
+关注
关注
36文章
440浏览量
4404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dcdc隔离电源模块原理
【下载】《射频电路设计》——快速掌握射频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原则
射频接收器结构的确定为什么如此重要
隔离式DC/DC电路的共模噪声抑制方法
射频功率衰减器电阻值的确定
射频通信电路-电子教材
如何设计SiP封装层压板和LTCC板的射频模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