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型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基于热电效应,也称为塞贝克效应。以下是对其工作原理的介绍:
一、组成结构
K型热电偶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制成,通常是镍铬合金(作为正极)和镍硅合金(作为负极)。这两种金属的一端相互焊接形成测量端(也称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则通过导线连接至测量仪表,形成参考端(也称冷端或自由端)。
二、工作原理
当K型热电偶的测量端与参考端存在温度差时,由于两种金属材料的热电性质不同,它们之间会产生热电势。这个热电势与温度差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通过测量这个热电势,可以间接得知测量端的温度。
具体来说,当测量端受热时,镍铬合金和镍硅合金中的自由电子会因温度升高而增加动能,导致两种材料之间产生电势差。这个电势差的大小与测量端和参考端的温度差成正比,且方向由冷端指向热端。
三、热电势的产生
热电势的产生可以归因于两种不同金属接触时产生的接触电势。当两种不同的导体A和B相接触时,假设导体A和B的电子密度分别为Na和Nb,并且Na>Nb,则在两导体的接触面上,电子在两个方向的扩散运动将不平衡。具体来说,从A导体扩散到B导体的电子数比从B扩散到A的电子数要多,导致导体A失去电子而显正电,导体B获得电子而显负电。因此,在A、B两导体的接触面上便形成一个由A到B的静电场,这个电场将阻碍扩散运动的继续进行,同时加速电子向相反方向运动,使从B到A的电子数增多,最后达到动态平衡。这个电位差就是接触电势。
接触电势只与两种导体的性质和接触点的温度有关。当两种导体的材料一定时,接触电势仅与其接点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导体中的电子就越活跃,由A导体扩散到B导体的电子就越多,接触面处所产生的接触电势就越大。
四、温度测量
为了将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转换为温度值,需要借助热电偶分度表或专门的测量仪表。这些仪表内部已经根据热电偶的特性曲线进行了校准,能够准确地将热电势转换为对应的温度读数。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还需要注意参考端温度的控制。因为参考端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热电势的大小,所以通常会将参考端置于一个恒定的温度环境中,或者通过补偿导线来消除参考端温度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K型热电偶通过利用两种不同金属材料的热电性质差异,在存在温度差时产生热电势,并通过测量这个热电势来间接得知测量端的温度。
-
函数
+关注
关注
3文章
4384浏览量
65138 -
金属材料
+关注
关注
0文章
124浏览量
11236 -
K型热电偶
+关注
关注
0文章
35浏览量
551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