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陈军院士团队最新Angew,聚合物电解质新突破

清新电源 ? 来源:清新电源 ? 2025-01-06 09:45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研究背景

固态锂金属电池(SSLMBs)因其高的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安全性能在能源存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有固态电解质(SSEs)普遍存在离子传导性差、电极界面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潜力。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s)兼具高机械性能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备广阔的产业化前景。然而,传统的纳米填料添加策略往往由于填料分布不均匀和微域结构不一致,导致离子迁移效率降低,电极/电解质界面(EEI)稳定性差,从而影响电池循环寿命与安全性。此外,填料的局部聚集还会导致电解质力学性能较差。

成果简介

基于此,南开大学陈军院士、张凯研究员等人通过原位合成法实现了MOFs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成功制备出具有一致微域结构的MOF@聚合物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s)。该研究以“Enhancing Microdomain Consistency in Polymer Electrolytes towards Sustainable Lithium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上。

533c3324-c972-11ef-9310-92fbcf53809c.png

研究亮点

1. 实现了MOFs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布:首次实现了MOFs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超均匀分散,显著提升了微域结构的一致性和离子传输效率。

2. 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制备的MOF@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高达1.51 mS cm-1、锂离子迁移数为0.66,电压窗口为4.87 V。

3. 对高压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NCM811//Li全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94.2%。

图文导读

534e1ac6-c972-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图1 MOF/Polymer与MOF@Polymer复合电解质的微观结构差异及表征分析

通过X射线断层扫描(XC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MOF填料在两种不同制备方法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材料微域结构的影响。在传统机械混合法制备的MOF/Polymer样品中,MOF颗粒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现象,导致整体结构松散,微域结构的不均匀性也进一步加剧。而通过原位制备的MOF@Polymer复合电解质,MOF颗粒均匀分布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紧密致密的结构,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聚集问题。通过EDS进一步分析,确认了MOF@Polymer复合电解质中元素的均匀分布,展现出高度一致的微域结构。此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也显示出MOF@Polymer具有较小且均匀分布的MOF颗粒,而MOF/Polymer中存在明显的大颗粒聚集。

536af894-c972-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图 2 MOF@Polymer电解质的溶剂化结构及其对锂离子迁移行为的影响

团队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7Li核磁共振(NMR)技术,深入研究了电解质中锂盐解离行为及溶剂化分布。FT-IR光谱显示,在MOF@Polymer中,锂离子的溶剂化浓度明显高于传统MOF/Polymer电解质,这归因于MOF均匀分布后形成了连续的纳米限域效应区域,从而促进了锂盐的解离。7Li NMR分析显示,MOF@Polymer中的锂离子溶剂化环境相比传统电解质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更大的化学位移,这表明MOF与锂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了锂离子的迁移动力学。此外,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MOF材料对锂盐阴离子具有较强的结合能,这种吸附行为进一步降低了阴离子对锂离子迁移的限制作用,最终促进了整体离子电导率的提升。这些结果共同揭示了MOF@Polymer电解质在溶剂化结构调控和离子迁移方面的显著优势。

5393a0be-c972-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图3 MOF@Polymer复合电解质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通过应力-应变测试,MOF@Polymer展现出更高的机械强度,其应力值达到62.24 MPa,远高于传统MOF/Polymer的45.22 MPa。这种优异的力学性能归因于MOF均匀分布和聚合物基体的协同作用,有效增强了整体结构的均匀性和抗应力能力。此外,在热稳定性测试中,MOF@Polymer表现出卓越的阻燃性能。在燃烧实验中,MOF@Polymer在持续燃烧8秒后仍保持完整,而Celgard在1秒内迅速燃烧并完全消耗殆尽。这表明MOF的纳米限域效应和氢键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复合电解质的抗热降解能力。热重分析(TGA)结果也表明,MOF@Polymer在高温条件下表现出更高的热降解起始温度,这为其在高温电池应用中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53c0aab4-c972-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图4 MOF@Polymer电解质在对称Li//Li电池中的长循环性能与锂沉积形貌

在对称电池的长时间循环测试中,MOF@Polymer展现出显著的稳定性,能够在1 mA cm??的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1800小时,而MOF/Polymer样品仅能维持约900小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进一步揭示了两种电解质的锂沉积形貌差异:MOF@Polymer电解质促进了均匀的锂沉积,表面光滑且无明显枝晶,而MOF/Polymer电解质中则观察到岛状锂沉积及大量枝晶生长。这种差异归因于MOF@Polymer中一致的微域结构有效调控了锂离子的分布和沉积行为,显著降低了界面阻抗并抑制了枝晶的形成,为提高电池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53de7b2a-c972-11ef-9310-92fbcf53809c.png

图5 MOF@Polymer在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及其界面稳定性

在高负载NCM811//Li电池中,MOF@Polymer展现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4.2%,远优于传统MOF/Polymer的性能。通过原位分布松弛时间(DRT)分析,研究了电极-电解质界面(EEI)的阻抗变化。结果表明,MOF@Polymer能够显著抑制EEI阻抗增长,其界面阻抗在长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反映了更稳定的界面化学。此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显示,MOF@Polymer电解质在NCM811正极上形成了薄而均匀的界面膜层,有效减少了界面副反应,提升了界面稳定性。这些结果验证了MOF@Polymer在高能量密度电池中的应用潜力,并展示了其对界面问题的优越的调控能力。

总结展望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MOFs的原位制备策略,成功制备出具有均匀微域结构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MOF@Polymer)。这一创新性设计显著提升了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机械强度和界面稳定性,为解决SSLMBs中微域一致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基于该电解质组装的NCM811//Li全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的容量保持率,展现出其在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中的巨大潜力。

文献链接

Enhancing Microdomain Consistency in Polymer Electrolytes towards Sustainable Lithium Batteri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7105.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聚合物
    +关注

    关注

    1

    文章

    207

    浏览量

    15532
  • 电解质
    +关注

    关注

    6

    文章

    821

    浏览量

    20843

原文标题:陈军院士团队,最新Angew!聚合物电解质新突破!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聚合物点焊机的原理是什么?

    了革命性突破。 一、技术原理:高频电场下的精密焊接 聚合物点焊机的工作原理基于高频电场加热效应。设备通过高频电源产生高频电场,使聚合物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热量,并通过精确控制加热时间和温度,使材料达到熔点并
    的头像 发表于 06-11 10:52 ?185次阅读

    热重分析仪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热重分析仪是一种通过检测材料在手控温度程序下的质量变化,揭示其热稳定性、分解行为及组分特征的重要仪器。在聚合物科学领域,TGA凭借其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能力,成为材料表征与性能优化的重要检测工具。热重
    的头像 发表于 02-17 11:50 ?554次阅读
    热重分析仪在<b class='flag-5'>聚合物</b>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自由空间对硫化固态电解质表面及内部裂纹处锂沉积行为的影响

    清华新闻网2月7日电 硫化固态电解质Li5.5PS4.5Cl1.5具有锂离子电导率高(≈10 mS/cm)、机械加工性能优异、与金属锂负极的化学兼容性良好等优点,是构建具有高能量密度与高安
    的头像 发表于 02-14 14:49 ?480次阅读
    清华大学:自由空间对硫化<b class='flag-5'>物</b>固态<b class='flag-5'>电解质</b>表面及内部裂纹处锂沉积行为的影响

    研究论文::乙烯碳酸酯助力聚合物电解质升级,提升高电压锂金属电池性能

    1、 导读 >> ? ? 该研究探讨了乙烯碳酸酯(VC)添加剂在聚丙烯酸酯(PEA)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VC添加剂显著提升了电解质的锂离子电导率和迁移数,同时提高了锂金属负极和高
    的头像 发表于 01-15 10:49 ?746次阅读
    研究论文::乙烯碳酸酯助力<b class='flag-5'>聚合物</b><b class='flag-5'>电解质</b>升级,提升高电压锂金属电池性能

    固态锂电池最新突破

    兼容性的固态电解质(SSEs)具有重要意义。 SSEs主要分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s)和固态无机电解质(SIEs)。 尽管一些无机超离子导体展现出与液态
    的头像 发表于 01-14 11:15 ?916次阅读
    固态锂电池最新<b class='flag-5'>突破</b>

    清华深研院刘思捷/港科大Kristiaan Neyts最新AEM封面文章:硫化复合固态电解质

    复合固态电解质及其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并被评选为正封面(front cover)文章。 ? ? 本文综述了硫化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SSEs)在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离子电池(SS
    的头像 发表于 01-07 09:15 ?527次阅读
    清华深研院刘思捷/港科大Kristiaan Neyts最新AEM封面文章:硫化<b class='flag-5'>物</b>复合固态<b class='flag-5'>电解质</b>

    镁合金牺牲阳极与电解质接触不良的原因

    一、埋设深度不足 镁阳极的埋设深度决定了其与周围电解质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质量。如果埋设深度不足,阳极可能与电解质的接触不良,导致保护电流分布不均,影响保护效果。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低或土壤干燥的区域
    的头像 发表于 01-02 21:00 ?332次阅读
    镁合金牺牲阳极与<b class='flag-5'>电解质</b>接触不良的原因

    一种薄型层状固态电解质的设计策略

    研 究 背 景 用固态电解质(SSE)代替有机电解液已被证明是克服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安全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开发性能优异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ASSLMB),SSE通常需要具备均匀且快速的锂离子
    的头像 发表于 12-31 11:21 ?907次阅读
    一种薄型层状固态<b class='flag-5'>电解质</b>的设计策略

    半互穿网络电解质用于高电压锂金属电池

    研究背景 基于高镍正极的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超过400 Wh kg-1,然而在高电压充电时,高镍正极在高度去锂化状态下,Ni4+的表面反应性显著增强,这会催化正极与电解质界面之间的有害副反应
    的头像 发表于 12-23 09:38 ?995次阅读
    半互穿网络<b class='flag-5'>电解质</b>用于高电压锂金属电池

    北京科技大学范丽珍教授团队In和F共掺杂LPSCl制备固体电解质

    ? 研究背景 离子电池(LIBS)因其可回收性、高能量和高功率密度而广受赞誉,使其在能源储存系统、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各种应用中非常受欢迎。然而,使用易燃液体电解质和商用聚合物分离器的安全风险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10:05 ?1049次阅读
    北京科技大学范丽珍教授<b class='flag-5'>团队</b>In和F共掺杂LPSCl制备固体<b class='flag-5'>电解质</b>

    一种创新的超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传统液态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尽管广泛,但在极端环境条件下可能不可避免地面临泄漏、燃烧乃至爆炸的风险,这些安全隐患显著制约了其更为广泛的部署。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10:31 ?1352次阅读
    一种创新的超薄固体<b class='flag-5'>聚合物</b><b class='flag-5'>电解质</b>

    固态电池中复合锂阳极上固体电解质界面的调控

    采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的固态锂金属电池(SSLMB)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在下一代储能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的头像 发表于 10-29 16:53 ?1128次阅读
    固态电池中复合锂阳极上固体<b class='flag-5'>电解质</b>界面的调控

    无极电容器有电解质吗,无极电容器电解质怎么测

    无极电容器通常存在电解质电解质在无极电容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增加电容器的电容量和稳定性。然而,电解质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如漏电和寿命问题。
    的头像 发表于 10-01 16:45 ?921次阅读

    聚合物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区别

    聚合物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作为两种主流的锂电池技术,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从不同维度对这两种电池进行的详细比较: 一、材料构成与电解质 聚合物电池 :也称锂聚合物电池(Li-p
    的头像 发表于 09-29 09:59 ?8064次阅读

    聚合物电池与锂电池的区别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结构和材料 : 聚合物电池 :使用凝胶状的聚合物电解质,通常由锂盐和聚合物基质组成。这种结构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因为聚合物
    的头像 发表于 09-29 09:56 ?144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