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科学家们已经创造出来解释和准确地再现一个人所看到或想象图像的算法

mK5P_AItists ? 2018-01-27 00:54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让我们想象一下:只要在心里浮现出某个人物或风景,就能从一堆数码照片中把它搜索出来。或者不用动笔就能画出一个新的厨房设计。又或者给心爱的人发送一张想象中的落日照片。一台能读懂你的心思的电脑会有很多用处,更不用说对于那些瘫痪的、无法正常与人交流的人。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创造出了来解释和准确地再现一个人所看到的或想象的图像的算法。这项技术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有实际应用,但科学家们离建立起能够帮助我们投射内心的系统更近了一步。

“我很惊讶它能运转得这么好,”来自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计算机科学家刘中明(音)说。他帮助开发了一种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观众在看电影时看到的画面。“这真的很酷。”

使用算法来解码心智图像并不稀奇(mental images, 即我们从记忆中提取曾储存的视觉信息时,脑海中重现的影像)。自 2011 年以来,研究人员通过把当下的大脑活动与之前观看图像时检测到的大脑活动相匹配的方法,再现了电影片段、照片,甚至梦境图像。但这些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有些只处理很简单的图像类别,比如脸型,而有些则必须从预先编程的图像诸如“人”或“鸟”之类的类别中进行选择。

最新的这种算法则可以在线机动生成可辨认的图像,甚至可以重现那些没亲眼见过、想象出来的画面。

为了弄清楚一个人在看什么,研究人员首先进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测试,它能通过测量大脑血液流动间接监控神经活动。他们找来三个被试,让他们每人观看了超过 1000 张的图片,每张图片看多次,通过这种方式将大脑视觉处理区域的活动绘制成了分辨率为 2 毫米的“地图”,作为参考。他们的目标是,找到大脑看见某图像时产生的应答活动,比如一只猎豹,并最终让计算机绘制出一幅几乎相同的图像。

但是,研究小组并不是给实验对象一幅接一幅地展示画,直到电脑正确地模拟出来,而是建立了代替大脑的系统,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 ,DNN),它由几层简单的处理元素组成。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日本京都大学的神经学家神谷之康(Yukiyasu Kamitani)说:“我们认为,深度神经网络完全可以代表大脑的分层处理系统。”

“通过使用 DNN,我们可以从大脑视觉系统的不同层次提取信息,”从简单的明暗对比到更有意义的内容,比如不同的人脸。

使用“解码器”,研究人员创造了大脑对图像的反应,但这些都储存在深度神经网络 DNN 中。如此一来,他们便不再需要实际的 fMRI 数据,仅仅需要 DNN 的翻译。

在猜测别人在看什么时,翻译的内容将作为模板,而 fMRI 数据则不再重要。系统随后将尝试绘制一幅图,这幅图会激发 DNN 以匹配该模板的方式进行响应。它通过不断地试错,直到描绘出理想的图像,无论是猎豹、鸭子,还是彩色玻璃窗。这个系统从一些随机的东西开始,类似于电视屏幕上的雪花,接着在 200 次的尝试过程中慢慢地改进它的图像。为了更接近理想图像,系统计算了 DNN 活动和模板化 DNN 活动之间的差异。这些计算引导系统不断调整像素的位置,直到接近理想图像。

为了使最终的产品更加准确,研究人员加入了一个“深度发生器网络”(deep generator network, DGN)。这个算法已经经过了预先训练,可以根据它的输入生成逼真的图像。DGN 让算法重现的画看起来更自然。研究人员在上月末发表的一篇预印本论文中称,一旦添加了这一功能,人们就能第一时间分辨出两张照片中的哪一幅是想要被重现的,成功率高达 99%。

接下来,科学家们试图解读出人们想象中的图片。这一次,他们扫描了三名受试者的大脑,要求他们回忆之前展示过的图像,包括鱼、飞机和简单的彩色图形。这个方法不能完好地展示出图像,但是对于形状,生成器创建出一个可识别的图像的概率是 83%。

这是“有趣而细致的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扎克曼研究所的计算神经学家尼克拉斯克里奇斯科特(Nikolaus Kriegeskorte)说。他想知道计算机生成图像的不准确性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大脑活动测量手段的限制,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大脑对图像解读时的错误。他说:“更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成像和其他脑成像技术可能会进一步完善结果。”通过对测量和算法进行持续的改进,我们也许有一天能通过大脑中的心像进行交流。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神经网络
    +关注

    关注

    42

    文章

    4814

    浏览量

    104101
  • 算法
    +关注

    关注

    23

    文章

    4716

    浏览量

    95764
  • 图像
    +关注

    关注

    2

    文章

    1094

    浏览量

    41518
  • AI
    AI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5506

    浏览量

    281416

原文标题:AI时代的高科技读心术:算法解码脑中图像

文章出处:【微信号:AItists,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学家】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深圳人形机器人行走视频震惊英伟达科学家,下一个划时代产品是AI机器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日前,深圳特区报发布了则国产人形机器人行走的视频,该视频引起了包括英伟达高级AI研究科学家Jim Fan在内的业内人士和网友的广泛关注。由于这款机器步态非常接近
    的头像 发表于 01-14 00:53 ?3287次阅读
    深圳人形机器人行走视频震惊英伟达<b class='flag-5'>科学家</b>,下<b class='flag-5'>一个</b>划时代产品是AI机器<b class='flag-5'>人</b>?

    利用NVIDIA 3D引导生成式AI Blueprint控制图像生成

    AI 赋能的图像生成技术突飞猛进,从早期模型会生成手指过多的人类图像,到现在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逼真视觉效果。即使取得了如此飞跃,仍然存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6-05 09:24 ?454次阅读

    地物光谱仪如何帮助科学家研究植被和土壤?

    在遥感、生态、农业等研究领域,科学家常常会提到工具: 地物光谱仪 。它看起来像台“测光的枪”,却能揭示土壤和植被的“隐藏信息”。那么
    的头像 发表于 05-20 15:46 ?192次阅读
    地物光谱仪如何帮助<b class='flag-5'>科学家</b>研究植被和土壤?

    我国科学家制备出可控手性石墨烯卷

    日前,我国科学家开发了种名为“石蜡辅助浸入法”的新技术,成功让二维材料“卷起来”,制备出具有可控手性的石墨烯卷,为未来量子计算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雷圣宾、李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1:17 ?536次阅读

    深开鸿亮相“小小科学家”品牌发布暨科学探索研学营开营活动

    为在青少年中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1月14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共同主办的“小小科学家”品牌发布暨科学探索研
    的头像 发表于 01-15 21:17 ?627次阅读
    深开鸿亮相“小小<b class='flag-5'>科学家</b>”品牌发布暨<b class='flag-5'>科学</b>探索研学营开营活动

    开源项目!OpenCat—— 全能的平价四足机器

    Arduino。一个人工遥控器处于中间位置,可以拦截机器对自身身体的控制。它仍将保留某些本能,比如拒绝跳下悬崖。 目前,我有两功能原型: 迷你模型是
    发表于 12-16 11:44

    视美泰联合小冰打造全新“AI数字人工厂”

    、什么是数字人数字,即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形象接近的数字化人物形象。它是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融合的产物,通过信息科学的方法对人体在
    的头像 发表于 12-13 16:45 ?1092次阅读
    视美泰联合小冰打造全新“AI数字人工厂”

    西湖大学:科学家+AI,科研新范式的样本

    研究,创新科研新范式。这点在西湖大学的科研项目中已得到体现。 成立于2018年的西湖大学是由施公院士领衔创办的、聚焦前沿科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该校鼓励科学家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5:59 ?646次阅读
    西湖大学:<b class='flag-5'>科学家</b>+AI,科研新范式的样本

    华为自动驾驶科学家陈亦伦投身具身智能创业

    近日,华为车BU自动驾驶领域的昔日明星科学家陈亦伦,如今已开启了段全新的创业旅程。据可靠消息,陈亦伦在今年7月正式创立了名为“它石智航”的新公司,专注于具身智能领域的研发与创新。 与陈亦伦携手共进
    的头像 发表于 11-28 10:25 ?591次阅读

    蚂蚁集团收购边塞科技,吴翼出任强化学习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学习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令人瞩目的是,边塞科技的创始吴翼已正式加入该实验室,并担任首席科学家职。 吴翼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对这变动进行了回
    的头像 发表于 11-22 11:14 ?1643次阅读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工作模式相融合,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科学家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学习心得

    和数量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质量控制在AI for Science中至关重要。此外,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也促使科学家从传统的假设驱动转向更加灵活和开放的研究方法
    发表于 10-14 09:16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如何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思维。AI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种思维方式,它鼓励我们跳出传统框架,以数据为驱动,探索未知。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促进了科学方法的革新,也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发表于 10-14 09:12

    SK海力士为未来AI系统打造的新代存储器

    开始的字节、千字节和兆字节,发展到吉字节和太字节,现在是泽字节(10亿太字节)、尧字节(1,000泽字节),未来还会有更多。近年来数据的急速增长,意味着将有更多新的计数单位被创造出来,用以度量数据。
    的头像 发表于 08-21 15:26 ?1077次阅读

    上海科学家精准操控原子“人造”蓝宝石 为低功耗芯片研制开辟新路

    当芯片中的晶体管随着摩尔定律向纳米级不断缩小时,发挥绝缘作用的介质材料却因为厚度缩小而性能快速降低。如何为更小的晶体管匹配更佳的介质材料,成为集成电路领域科学家的苦苦追寻的目标。 如今,中国科学
    的头像 发表于 08-09 15:38 ?692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