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钙钛矿传感器+机器学习,用于锂离子电池气体监测

MEMS ? 来源:MEMS ? 2024-02-25 10:19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由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重大事故层出不穷。在热失控过程中,电池会不断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气体。这些气体不仅是热失控的标志性特征,也是火灾爆炸的罪魁祸首。为了更好地监测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气体传感器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目前最流行的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其工作温度超过200℃,不利于电池内易燃易爆气体的监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能够用于监测锂离子电池内部气体的室温气敏材料。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鉴于此,中国矿业大学黄胜副教授团队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IF=4.6, JCR Q1)期刊上发表题为“Machine Learning Prediction of Perovskite Sensors for Monitoring the Gas in Lithium-ion Battery”的研究文章,提出了一种通过机器学习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相结合来探索目标室温气敏锂离子电池气体监测的策略。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团队以室温气敏材料乙酰丙酮铜配位的CsPbBr3(CsPbBr3_Cu)为例,选择锂离子电池中常见的11种气体,研究气体分子与CsPbBr3_Cu表面原子的相互作用,验证了该策略的正确性和可扩展性(图1)。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不同气体的吸附特征参数变化决定了电响应行为的唯一性。随后利用机器学习,将多个特征数据与Voting算法相结合,可以实现85.71%的预测准确率,并证明了吸附能、能带结构和密度状态等特征对载流子输运有较大影响,在气敏性能预测中起主要作用。

a241c11c-d267-11ee-a297-92fbcf53809c.jpg

图1 用于监测锂离子电池中气体的钙钛矿传感器的机器学习预测流程图

研究团队选用乙酰丙酮铜对钙钛矿CsPbBr3进行配位处理,以期利用CsPbBr3_Cu中的Cu-O键获得更丰富的气敏性能。由能带结构分析可知,CsPbBr3为直接带隙半导体(图2b);乙酰丙酮铜分子带隙为2.33 eV,呈现出高度局域化的能带结构(图2d)。在乙酰丙酮铜配位的CsPbBr3中(图2e),乙酰丙酮铜的吸附能为-1.64 eV,材料带隙由2.50 eV降低到2.28 eV(图2f),配位后产生明显的缺陷能级(图2g),在1.45 eV和2.60 eV下分别产生了峰值为11.29和11.47的杂化轨道,这表明乙酰丙酮铜的加入不仅可以提升体系的稳定性,还能有助于电子跃迁,使CsPbBr3_Cu具有理论上成为优异气敏材料的潜力。

a2546e84-d267-11ee-a297-92fbcf53809c.jpg

图2 CsPbBr3、乙酰丙酮铜和CsPbBr3_Cu的弛豫结构和电子性能

随后,利用锂离子电池工作中容易产生的HF、CO2、CO、H2、CH4等气体,建立气体吸附模型。每种气体构建了三种吸附位点不同的吸附模型,最终选取吸附能最低的结构作为所有后续计算的基础。为了深入研究吸附强度和电学性质,计算了气体分子的吸附能、吸附高度、吸附前后电荷转移量、扭曲度、能带变化、态密度等特征数据。DFT计算进一步阐明了气体吸附反应的机制,表明了CsPbBr3_Cu气敏材料在理论上会对HF、苯类、醚类、酯类、醛类和醇类产生气敏响应行为。

理论计算证明了不同气体的吸附特征参数变化决定了电响应行为的唯一性。基于此,研究团队选择了18个特征变量,对8种算法进行评估,来智能识别CsPbBr3_Cu对特定分子是否具有气敏行为(图3a)。首先,对每个模型的样本分类结果的输出准确率(图3b)、AUC数值(图3c)进行了比较。结合多方评估,Voting的预测准确率高达85.71%,其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70,最终选择Voting算法作为本工作模型。随后对该模型进行训练,Pearson相关系数(图3d)证明了E_ads、H、VBM对分类具有显著的影响程度,特征值重要性(图3e)说明了E_ads、H和Y1是模型训练与预测的关键属性,其验证集得到的混淆矩阵表现良好(图3f),这均证明了这个机器学习模型鲁棒性较好、适用性广泛、准确率较高。

a263af5c-d267-11ee-a297-92fbcf53809c.jpg

图3 机器学习模型应用流程及数据分析

综上所述,该工作以锂离子电池的产气行为为切入点,首次从气体吸附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寻找适合锂离子电池的气敏材料的研究思路。该策略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来解释微观物理化学性质,并为气敏机理提供理论框架。机器学习的使用弥补了传统理论计算在时间成本高、工作量大、预测效率低等缺点。总之,采用机器学习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相结合来智能识别气敏材料的策略将为寻找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危险气体监测的气敏材料提供新的视角。

同时,除了热失控发生时产生的气体,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组分的有效监测,也是监测预警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方式之一。基于此,研究团队采用原位溶液方法,将有机金属聚合物醋酸铟掺杂钙钛矿合成CsPbBr3@In NCs纳米晶体,传感器对电解质中常见酯类气体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和丁酸乙酯具有优异的气敏性能。室温条件下对1500 ppm气体灵敏度分别为0.27、0.21、0.50,检测浓度宽至10 ppm~7000 ppm,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揭示了CsPbBr3@In NCs的形成过程和目标气体识别机理。随后结合智能算法ResNet18发现单一传感器可以有效识别混合气体浓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发现植入式传感器感知气体所需时间仅需3.1s比外置传感器用时减少8.7倍,为传感器的嵌入、贴附和集成到电池内部监测锂离子电池安全健康状态提供了思路及理论支撑。相关成果以论文“Room-temperature Smart Sensor based on Indium Acetate Functionalized Perovskite CsPbBr3 Nanocrystals for Monitoring Electrolyte in Lithium-ion Batteries”发表于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 = 9.5, JCR Q1)。

a274afc8-d267-11ee-a297-92fbcf53809c.png

图4 气敏测试结果

a2939226-d267-11ee-a297-92fbcf53809c.png

图5 VGG16和ResNet18网络模型训练结果

a2afbd98-d267-11ee-a297-92fbcf53809c.png

图6 监测流程示意图

上述研究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黄胜副教授,第一作者分别为材料与物理学院本科生胡杜楠和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生高丹红。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锂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85

    文章

    3460

    浏览量

    79173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67

    文章

    53145

    浏览量

    768928
  • 电解液
    +关注

    关注

    10

    文章

    862

    浏览量

    23550
  • 机器学习
    +关注

    关注

    66

    文章

    8510

    浏览量

    134856

原文标题:钙钛矿传感器+机器学习,用于锂离子电池气体监测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电池的季节性效应:MPPT揭示衰减机制与稳定性优化

    太阳能电池(PSCs)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的功率转换效率(PCE)已提升至26.95%,目前研究重点正从提高效率转向规模化和稳定性提升。本文通过柏林四年的户外数据,揭示了
    的头像 发表于 07-16 09:04 ?165次阅读
    <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b class='flag-5'>电池</b>的季节性效应:MPPT揭示衰减机制与稳定性优化

    效率达25.62%,自组装π共轭分子用于抗紫外UV高效电池

    太阳能电池(PSC),尤其是倒置(p-i-n)结构PSC中因紫外线(UV)照射导致界面退化而严重影响器件稳定性的关键挑战。本研究报道了两种新型噻吩修饰的自组装π共轭空穴选择分子(
    的头像 发表于 07-09 09:02 ?153次阅读
    效率达25.62%,自组装π共轭分子<b class='flag-5'>用于</b>抗紫外UV高效<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b class='flag-5'>电池</b>

    共掺杂氧化铟电极:构建低缺陷、高透过率的/硅四端叠层太阳能电池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s)是半透明及叠层光伏电池的核心组件。传统ITO电极在近红外(NIR)波段存在寄生吸收问题,限制了/硅叠层电池
    的头像 发表于 05-23 09:02 ?406次阅读
    钽<b class='flag-5'>钛</b>共掺杂氧化铟电极:构建低缺陷、高透过率的<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硅四端叠层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

    四端/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突破29.34%:机械堆叠-光学耦合的厚度及掺杂浓度优化研究

    单结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受限于Shockley-Queisser极限(29.6%),而/硅叠层结构通过分光谱吸收可突破这一限制。然而,传统
    的头像 发表于 05-21 09:02 ?358次阅读
    四端<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硅叠层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效率突破29.34%:机械堆叠-光学耦合的厚度及掺杂浓度优化研究

    湿热与光老化条件下,封装工艺对碳基电池降解机理的影响

    光伏(PV)电池的效率已突破26.7%,但其在湿度、温度变化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仍是产业化的关键挑战。本研究基于美能温湿度综合环境试验箱,聚焦于介孔碳基
    的头像 发表于 04-18 09:04 ?586次阅读
    湿热与光老化条件下,封装工艺对碳基<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b class='flag-5'>电池</b>降解机理的影响

    突破25%效率壁垒:太阳能电池中光伏参数的多维度协同优化

    太阳能电池(PSCs)MillennialSolar效率与稳定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4-07 09:05 ?1277次阅读
    突破25%效率壁垒:<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中光伏参数的多维度协同优化

    太阳能电池的降解机制和稳定化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稳定性问题

    材料因其超过25%的认证光电转换效率(PCE)而在下一代太阳能材料中占据主流地位。/
    的头像 发表于 01-24 09:05 ?1132次阅读
    <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的降解机制和稳定化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稳定性问题

    太阳能电池超薄膜厚度测量应用

    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特性,近年来一直受到高度关注。相应的太阳能
    的头像 发表于 01-10 15:27 ?1046次阅读
    <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超薄膜厚度测量应用

    认证效率高达33.10%,基于宽带隙表面重构技术实现高效/硅串联太阳能电池

    宽带隙太阳能电池/硅叠层的发展至关重要
    的头像 发表于 12-18 09:03 ?881次阅读
    认证效率高达33.10%,基于宽带隙表面重构技术实现高效<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硅串联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

    接触角测量揭示TTC疏水层对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影响

    有机卤化铅材料因优异光电性能推动电池的研
    的头像 发表于 11-27 11:47 ?1380次阅读
    接触角测量揭示TTC疏水层对<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稳定性的影响

    北大Nature:高米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增强的太阳能电池

    电池是一种有前途的清洁能源光伏技术,但实现高效稳定的p-i-n型PSC仍面临挑战,如较薄的
    的头像 发表于 11-08 01:07 ?846次阅读
    北大Nature:高米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增强的<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

    中国科大徐集贤团队Science:抑制相分离的三卤化物宽带隙可实现高效/硅叠层太阳能电池

    )测试对于验证三重卤化物宽带隙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应用的性能至关重要。美能量子效率测试仪用于准确测定
    的头像 发表于 10-16 08:08 ?1565次阅读
    中国科大徐集贤团队Science:抑制相分离的三卤化物宽带隙<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可实现高效<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硅叠层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

    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测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美能MPPT多通道电池测试系统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多功能设计,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微扰算法和A+A
    的头像 发表于 10-10 08:08 ?1961次阅读
    <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稳定性测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国内首秀:半透明电池成功并网发电项目正式运行

    9月1日,据最新行业资讯,国网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携手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分部,共同推动的太阳能电池示范项目在甘肃武威的太阳能科技示范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首个半透明
    的头像 发表于 09-02 15:38 ?946次阅读

    太阳能电池中的潜在诱导降解(PID)分析

    尽管太阳能电池性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其潜在诱导降解(PID)仍未得到充分研究。通过对
    的头像 发表于 08-30 13:08 ?1320次阅读
    <b class='flag-5'>钙</b><b class='flag-5'>钛</b><b class='flag-5'>矿</b>太阳能<b class='flag-5'>电池</b>中的潜在诱导降解(PID)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