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同种离子的双类型量子比特编码,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无串扰的量子网络节点。这项成果对于未来实现量子通讯和大规模量子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段路明教授课题组长期以来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并提出使用同种离子的双类型量子比特来实现量子网络节点的方案。
该团队利用同种离子的两对超精细能级结构,分别编码出了用于与光子产生纠缠的“通讯比特”和用于存储信息的“存储比特”。同时,他们还利用激光实现了微秒级别的相干转换,使得两种量子比特之间可以进行高质量的转换。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在有无离子-光子纠缠生成操作时存储比特的保真度变化,证实了两种量子比特之间低于实验精度的串扰误差,从而实现了无串扰的量子网络节点。
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预测,尽管目前量子通信网络建设规模较小,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它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预计到2026年,中国的量子通信市场规模将达到1100亿元以上。
审核编辑:黄飞
-
量子通信
+关注
关注
3文章
301浏览量
24921 -
量子比特
+关注
关注
0文章
39浏览量
9030 -
量子网络
+关注
关注
1文章
22浏览量
821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清华大学TOP EE+项目参访美光上海
全球首个!低温下可精准控制“百万量级量子比特”芯片问世
清华大学携手华为打造业内首个园区网络智能体
2025年开放原子校源行清华大学站成功举办
奇瑞汽车携手清华大学发布“分体式飞行汽车”专利
清华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专项合作启动,引领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清华大学与华为启动“卓越中心”专项合作
清华大学DeepSeek指南:从入门到精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