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近日,多家外媒发布消息称,EDA龙头企业新思科技(Synopsys)已提交收购工程软件供应商安世(Ansys)的要约,Ansys收到的报价高于每股400美元,因此收购总价接近350亿美元。如无意外,这笔收购将会是2024年里半导体产业标志性大型收购之一。
并购是EDA产业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纵观全球EDA三大企业(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门子EDA)的发展历程,并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一产业定律在国内目前并未很好地起到作用,反倒是国内EDA公司数量在飞速上涨,并购事件却是寥寥。
实际上,这和EDA的本质有关系。回顾EDA发展史,还要追溯到1980年加州理工学院教授Carver Mead和全录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程式设计师Lynn Conway共同发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论文,这是EDA起源的标志事件之一。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提出了通过编程语言进行芯片设计的创新思想,随后才诞生了VHDL和Verilog等工具。随着专用集成电路或 ASIC 的诞生,设计人员发现,EDA工具需要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和元器件库,这样就可以大幅提升芯片设计的效率。
随后,EDA产业确定了扩展、兼并和收购的发展路线,新思科技、Cadence和Mentor(现为西门子EDA)开始快速崛起。随着并购不断进行,设计人员发现,更大规模、功能更强大的EDA工具,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同时设计效率也更高,系统设计会更加简单。因此,当前的EDA工具已经完成了设计、制造、封装的全覆盖。
在这个过程中,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门子EDA都经历了大量的并购事件。就以新思科技来说,自1990年开始该公司对外收购Zycad之后,接下来30几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其中,有官方声明和报道的就有数十起并购案例。有统计数据显示,新思科技发展至今并购数量超过了80次,为EDA三大家中最多。这些并购中,除了上面提到的350亿美元拟收购Ansys这样的大型并购之外,最经典的并购案例当属2002年新思科技8.3亿美元收购Avanti公司,当时后者刚与Cadence结束专利诉讼,此后新思科技不再是只占前端,而是补齐了数字集成电路 EDA 全流程所需要的团队和技术。
并购不仅意味着EDA工具规模的增长,同时也让EDA工具能够融合更多的技术。EDA的主要创新并非算法创新,而是创新性地将现有算法应用于更多场景,或者是以先进技术来提升当前算法的效率,无论何种目的,并购融合都是主要的途径。
那么,为什么国内EDA企业不去效仿EDA三大家以实现快速的扩张和增长呢?答案在于能力不足和价值不够。笔者此前写过一篇国内EDA全流程发展的内容,其中提到,华大九天、概伦电子、芯华章都已经实现了EDA全流程覆盖,同时合见工软和鸿芯微纳等公司也在朝着全流程去发展。不过,我们的EDA全流程才刚刚跑通不久,在芯片设计产业的验证还很有限。也就是说,国内的EDA企业目前还不太清晰哪些环节是下一步要着重补强的,因为相较现有EDA三大家提供的工具而言,全流程都需要补强。那么,从工具本身来说,国内相对体型较大的EDA公司,目前在工具层面还没有达到发起并购的时间点。
第二点在于消化能力,从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门子EDA的并购来看,很多时候并购过来的工具并不值那么多钱,团队和客户反而价值更高。不过,对于国内的EDA企业而言,现阶段并购有高质量客户的EDA企业先不说标的较少,且基本属于“蛇吞象”,容易给企业发展造成难以承担的负担,且并购过来的团队也容易打乱原来的团队部署和产品策略。
再说标的质量。从国际环境来说,国内EDA公司很难从国际上找目标并购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美国的关注以及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保护,大概率会让这类型的并购胎死腹中。而看回到国内,国内目前差不多70家EDA公司,绝大多数都在做点工具,这些点工具很多都是依附于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门子EDA的工具链。这就导致发起并购的一方,如果真的感兴趣,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了解工具,看看是否能够和自己的工具匹配,这和EDA三大家瞄准市场第四来并购的策略,在效率上相差甚远。
因此,总结而言,国内EDA产业还没有到并购整合的时间点,大部分国内EDA公司过于依附EDA三大家也会让并购的价值降低。现阶段,国内EDA企业只是数量多,但是以自主创新和全流程为使命的却很少,那么能够发起并购的企业也不过五指之数。只能说,国内EDA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
并购是EDA产业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纵观全球EDA三大企业(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门子EDA)的发展历程,并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一产业定律在国内目前并未很好地起到作用,反倒是国内EDA公司数量在飞速上涨,并购事件却是寥寥。
EDA公司不在量多
如果说哪个产业并不以数量取胜,那么EDA产业肯定要算一个。EDA是一个强者恒强,强者拥有非常高护城河的产业,因此国际EDA三大家对这个产业有非常强的控制力。实际上,这和EDA的本质有关系。回顾EDA发展史,还要追溯到1980年加州理工学院教授Carver Mead和全录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程式设计师Lynn Conway共同发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论文,这是EDA起源的标志事件之一。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提出了通过编程语言进行芯片设计的创新思想,随后才诞生了VHDL和Verilog等工具。随着专用集成电路或 ASIC 的诞生,设计人员发现,EDA工具需要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和元器件库,这样就可以大幅提升芯片设计的效率。
随后,EDA产业确定了扩展、兼并和收购的发展路线,新思科技、Cadence和Mentor(现为西门子EDA)开始快速崛起。随着并购不断进行,设计人员发现,更大规模、功能更强大的EDA工具,能够支持更大规模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同时设计效率也更高,系统设计会更加简单。因此,当前的EDA工具已经完成了设计、制造、封装的全覆盖。
在这个过程中,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门子EDA都经历了大量的并购事件。就以新思科技来说,自1990年开始该公司对外收购Zycad之后,接下来30几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其中,有官方声明和报道的就有数十起并购案例。有统计数据显示,新思科技发展至今并购数量超过了80次,为EDA三大家中最多。这些并购中,除了上面提到的350亿美元拟收购Ansys这样的大型并购之外,最经典的并购案例当属2002年新思科技8.3亿美元收购Avanti公司,当时后者刚与Cadence结束专利诉讼,此后新思科技不再是只占前端,而是补齐了数字集成电路 EDA 全流程所需要的团队和技术。
并购不仅意味着EDA工具规模的增长,同时也让EDA工具能够融合更多的技术。EDA的主要创新并非算法创新,而是创新性地将现有算法应用于更多场景,或者是以先进技术来提升当前算法的效率,无论何种目的,并购融合都是主要的途径。
国产EDA的并购难题
区别于EDA三大家的体量增长,国产EDA产业的发展特点是数量在飞速上涨,和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呈现一样的特点。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关键词为“芯片设计”和“集成电路设计”的企业共有16.83万家;国内现有EDA公司超过70家,居全球首位。那么,为什么国内EDA企业不去效仿EDA三大家以实现快速的扩张和增长呢?答案在于能力不足和价值不够。笔者此前写过一篇国内EDA全流程发展的内容,其中提到,华大九天、概伦电子、芯华章都已经实现了EDA全流程覆盖,同时合见工软和鸿芯微纳等公司也在朝着全流程去发展。不过,我们的EDA全流程才刚刚跑通不久,在芯片设计产业的验证还很有限。也就是说,国内的EDA企业目前还不太清晰哪些环节是下一步要着重补强的,因为相较现有EDA三大家提供的工具而言,全流程都需要补强。那么,从工具本身来说,国内相对体型较大的EDA公司,目前在工具层面还没有达到发起并购的时间点。
第二点在于消化能力,从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门子EDA的并购来看,很多时候并购过来的工具并不值那么多钱,团队和客户反而价值更高。不过,对于国内的EDA企业而言,现阶段并购有高质量客户的EDA企业先不说标的较少,且基本属于“蛇吞象”,容易给企业发展造成难以承担的负担,且并购过来的团队也容易打乱原来的团队部署和产品策略。
再说标的质量。从国际环境来说,国内EDA公司很难从国际上找目标并购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美国的关注以及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保护,大概率会让这类型的并购胎死腹中。而看回到国内,国内目前差不多70家EDA公司,绝大多数都在做点工具,这些点工具很多都是依附于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门子EDA的工具链。这就导致发起并购的一方,如果真的感兴趣,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了解工具,看看是否能够和自己的工具匹配,这和EDA三大家瞄准市场第四来并购的策略,在效率上相差甚远。
因此,总结而言,国内EDA产业还没有到并购整合的时间点,大部分国内EDA公司过于依附EDA三大家也会让并购的价值降低。现阶段,国内EDA企业只是数量多,但是以自主创新和全流程为使命的却很少,那么能够发起并购的企业也不过五指之数。只能说,国内EDA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
结语
如果不考虑到外围因素,实际上我们是不需要国产EDA工具的。不过,现在的情况是我们不得不打造自己的EDA工具。从发展逻辑来说,EDA产业发展离不开扩展、兼并和收购的发展主线,只是从发起并购方和被并购方来说,国内EDA产业还不到这个时候。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eda
+关注
关注
71文章
2942浏览量
178572 -
新思
+关注
关注
0文章
21浏览量
29979 -
并购
+关注
关注
0文章
54浏览量
2022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千亿并购案敲定!全球并购狂潮下AI成焦点,模拟企业抱团
元/股。 ? 此次交易不仅是A股首例“子吞母”式并购案例,也是国内AI芯片领域最大规模并购交易之一。这起标志性事件,将成为2025年全球半导体并购浪潮中的最新注脚。 ? 今年以来,国际和国内半导体行业

国内A股芯片公司并购潮起!芯联集成、紫光股份领衔,产业整合和竞争力提升是关键
电子发烧友原创 章鹰 ? 2024年6月以来,随着“科创板八条”的发布,国内半导体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大幕拉开。截止10月18日,今年A股半导体产业链已经有36家企业披露重大重组时间或者进展,允许跨界

AI、Chiplet EDA需求强劲!国产EDA跑步进入,突破3%市场份额有大招
? “纵观全球EDA发展之路,企业并购整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全球EDA三大家每年数次并购,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全流程产品,在部分领域拥有较大

FF聘请资深财务顾问公司推进全球AI和AIEV并购战略
FF中国已聘请一家资深财务顾问公司,共同探索在中国的潜在并购和资本市场机会,推动FF全球AI和 AIEV 技术并购战略。该战略旨在在全球范围内收购高价值、高性价比的AIEV技术和公司。
CSD 船用变压器与 CSD 船用隔离变压器:能否解决船舶电力的 “老大难” 问题
船舶使用方在运营过程中,是否常常被那些“老大难”问题所困扰?设备交付延期,打乱整个船舶建造或维修的工期安排;恶劣海况下变压器故障频发,严重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和作业安全;复杂电网环境里变压器兼容性不足

华泰联合证券左迪:A 股并购重组政策解读与市场趋势?
“集成电路行业投资并购论坛” 上指出,并购重组有助于企业突破估值瓶颈,在人才、市场和技术等方面实现提升。? ? 该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校友会主办,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海通证券协办。左迪分享的主题为《A 股并购
发表于 03-16 15:22
?514次阅读
晶丰明源胡黎强:并购要关注人才、技术、产品和客户等方面的协同
对于半导体企业来说,并购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并购,企业能够迅速整合前沿技术专利与研发团队,突破细分领域的技术瓶颈;通过并购,企业得以实现技术协同升级,缩短研发周期;通过并购,
发表于 03-16 14:59
?431次阅读
村田电子考虑大规模并购!
全球最大电容生产商日本村田制作所社长中岛规巨表示,公司正在考虑进行超过 1000 亿日元 (约 6.65 亿美元) 的并购,以推动公司成长。目标是在截至 2027 财年的中期计划期间内完成。 村田
华为发布2025充电网络产业十大趋势
华为近期以“让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为主题,成功举办了2025充电网络产业十大趋势发布会。会上,华为智能充电网络领域总裁王志武全面解读了未来充电网络产业的十大趋势,涵盖了
华为发布2025数据中心能源十大趋势
今日,华为举办2025数据中心能源十大趋势发布会,华为数据中心能源领域总裁尧权全面解读数据中心能源十大趋势,为AI时代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洞见变革,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
华为发布2025充电网络产业十大趋势
近日,华为以“让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为主题,举办2025充电网络产业十大趋势发布会。华为智能充电网络领域总裁王志武从产业发展走向与技术发展路线,全面解读2025年充电网络产业十
重磅并购!家电巨头收购“准IPO”企业
半导体行业又一重磅并购!康佳集团发布公告并购芯片“小巨人”企业,旨在整合供应链、提升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从这次收购动向,可以看出半导体行业哪些趋势? 近日,业务覆盖消费电子、智能终端、半导体等多个
A股36家半导体企业发起并购
2024A股半导体产业链已有36家企业披露重大重组事件或进展;交易金额和涉及范围均创下历史新高。包括有谱源精电、炬光科技、思瑞浦、芯联集成、纳芯微、长电科技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均披露了并购意向或并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