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硅光芯片的无源封装技术

光峰科技 ? 来源:光通信女人 ? 作者:匡国华 ? 2022-09-01 10:44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图,并借用2017年IBM的一个硅光耦合的图来解释“无源封装”技术

poYBAGMQHQOAIBXaAAD9l60zAbY561.jpg
我再写一下什么叫无源封装,或者叫无源耦合。在合集2020第76页有过一些简单的描述。

在我汇总的一个硅光行业报告中,有较为详细的分类解析。

pYYBAGMQHROAeiJoAAC9IWkguN8955.jpg

我自己来恢复一下这个图,这个图的含义包括了电学、光学和热学

pYYBAGMQHS6APBCMAAEiTohxbgQ956.jpg

电学:硅光芯片和两个浅蓝色的模拟电芯片的电信号连接内容,需要3D堆叠封装,与高频信号损耗有关。

光学:光纤阵列宽度,耦合容差,以及硅波导的SSC模斑转换,IBM在2017年版本的基础上2020年做了优化,改为倏逝波耦合,结构写在硅光行业报告的第187-188页。

热学:对接耦合需要考虑Z轴的一致性与损耗。

在硅光芯片上刻蚀V型槽,能起到三维限位的作用,V型槽的宽度间距和光纤间距一致,产业链大约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250μm,另一大类是减包层后的特殊间距,约在160μm左右。

优化后的倏逝波耦合,要有一段扇入扇出,硅波导间距不用V型槽,而改为50微米间隔,用于降低Z轴翘曲、对准精度、耦合损耗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poYBAGMQHUGAAF-UAAF5CJmEZWg428.jpg

只看一个光纤,通过V型槽对准硅波导的SSC转换,精度很高。

pYYBAGMQHVWARUaOAACdywK-5M0738.jpg

如果是阵列,就比较麻烦。

poYBAGMQHWeAFNLEAAD5ViimDts421.jpg
早期,V型槽是玻璃基板刻蚀,与硅波导做耦合。毕竟是两个器件,XYZ以及倾斜度,对于整体的耦合损耗控制比较难。
poYBAGMQHXiATsWBAADj2shtXHI247.jpg

用“无源”耦合方式,行业报告的第194-195页,可以通过边沿两侧的波导,在硅光芯片不通电的情况下,可进行前期对准。通过两边的光纤,一个外部耦合光源进入,结合硅的环波导,继而从另一侧光纤输出,在耦合设备处放一个探测器,通过探测器的电流峰值状态,就能知道耦合效率的最高点。


poYBAGMQHYiARKCOAAEAaYolCdY447.jpg

如果考虑到多个光纤的耦合损耗分布,上述的无源耦合并不能解决损耗一致性的问题。


pYYBAGMQHZeAN4dFAACgmFgsMm0573.jpg

我们理想的光路对接是下图这样的,4个/8个/16个/32个,每个间距250微米,总计好几个毫米的状态下,他们的波导高度都一致。


pYYBAGMQHaaAFLhWAAD_bbImofI549.jpg

但是现实可能做不到,比如硅光芯片是需要电信号引入引出的,那么焊接时的局部高热,会引起芯片的翘曲,虽然宏观上产生的Z轴高度差异很小,几个毫米长,只有千分之一的高度变化,几个微米而已。要知道咱们单模光纤的波导直径也是几个微米,Z轴翘度会导致很大的损耗不均匀。


poYBAGMQHbSAaDyTAAENwM0iWhg356.jpg

这个时候面临的困境,即使是“无源”耦合,也会导致部分通道耦合损耗极大的隐患。

解决方案有几种,第一种在硅基板上刻蚀V型槽,可缓解分立结构的翘曲不一致,第二种在对接两侧采用准直透镜,扩大尺寸冗余度,第三种是采用对称透镜将XY平面耦合,转换为Z向对准,第四种将对接耦合改为倏逝波耦合,不再依赖Z轴高度的亚微米精度的一致性。

第一种方案是直接在硅光芯片上刻蚀V型槽,对于Z轴翘曲的容忍性,比分立器件好很多。


pYYBAGMQHcyAQYniAAFQZU5uU84385.jpg
poYBAGMQHdOAEpDmAAFEDLo1tQc738.jpg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ssc
    ssc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5

    浏览量

    11537
  • 电信号
    +关注

    关注

    1

    文章

    843

    浏览量

    21173
  • 硅光芯片
    +关注

    关注

    5

    文章

    50

    浏览量

    6321

原文标题:每一次开学,都离梦想更近

文章出处:【微信号:appotronics2006,微信公众号:光峰科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泰克MSO44B能否满足芯片测试需求?

    随着光子技术在数据中心、5G通信和传感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测试设备的性能要求日益严苛。芯片
    的头像 发表于 06-12 16:53 ?272次阅读
    泰克MSO44B能否满足<b class='flag-5'>硅</b><b class='flag-5'>光</b><b class='flag-5'>芯片</b>测试需求?

    以太网光纤接入设备是什么

    、基本概念 定义: EPON是一种光网络(PON)技术,通过光纤实现信号传输,无需外部电源供电即可完成信号处理和分发。 光线路终端(OLT):位于中心机房,负责将电信号转换为信号
    的头像 发表于 04-08 10:44 ?1002次阅读

    中移芯昇顺利完成物联网芯片回片测试

    近日,中移芯昇最新版物联网Ⅰ类、ⅡA(半)类芯片标签CM5610A/BAlpha完成第一轮系统测试,各项功能均符合设计预期。Ⅰ类
    的头像 发表于 04-03 20:18 ?363次阅读
    中移芯昇顺利完成<b class='flag-5'>无</b><b class='flag-5'>源</b>物联网<b class='flag-5'>芯片</b>回片测试

    瞄准1.6T模块,ST推新一代技术

    目前都处于产品转化阶段,计划将在ST位于法国克罗尔 300 毫米晶圆厂投产。 ? 技术是一种基于材料和基衬底(如SiGe/Si、SO
    的头像 发表于 03-22 00:02 ?2070次阅读

    光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结构

    本文介绍了芯片的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光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几个基本结构单元。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7:31 ?1020次阅读
    <b class='flag-5'>硅</b>光通信<b class='flag-5'>技术</b>的原理和基本结构

    应用于CPO封装模块内的光纤互联方案

    集成光电芯片与外部光纤之间的互联是芯片封装的关键技术,需要在微米级范围内实现信号的低损耗传输
    发表于 12-29 17:27

    先进封装中的TSV/通孔技术介绍

    注入导电物质,将相同类别芯片或不同类别的芯片进行互连,达到芯片级集成的先进封装技术。 TSV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12-17 14:17 ?2208次阅读
    先进<b class='flag-5'>封装</b>中的TSV/<b class='flag-5'>硅</b>通孔<b class='flag-5'>技术</b>介绍

    汉思新材料:芯片封装--芯片金线包封胶 #芯片封装 #电子胶 #芯片

    芯片封装
    汉思新材料
    发布于 :2024年11月29日 11:07:51

    芯片创新转型,测试测量新需求

    根据Lightcounting的预测,光通信行业已经处在光子技术规模应用的转折点,使用基于光光模块市场份额有望从2022年的24%增加到2028年的44%。据Yole预测, 2022年
    的头像 发表于 10-08 14:22 ?910次阅读
    <b class='flag-5'>硅</b><b class='flag-5'>光</b><b class='flag-5'>芯片</b>创新转型,测试测量新需求

    芯片封装曝光-芯片填充胶 #芯片封装 #芯片胶 #PCB点胶 #芯片点胶

    芯片封装
    汉思新材料
    发布于 :2024年08月29日 15:17:19

    使用红外技术进行占位检测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使用红外技术进行占位检测.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8-27 10:00 ?0次下载
    使用<b class='flag-5'>无</b><b class='flag-5'>源</b>红外<b class='flag-5'>技术</b>进行占位检测

    技术: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在当今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浪潮中,芯片技术的崛起并非偶然之举,而是应对传统集成电路在数据传输与能效瓶颈上的必然产物。随着信息
    的头像 发表于 08-26 16:08 ?1476次阅读

    蜂鸣器怎么才会响

    蜂鸣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蜂鸣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外部电路的驱动,使其内部的压电元件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一、
    的头像 发表于 08-09 09:44 ?2148次阅读

    逆变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直流电源自身的能量进行转换。逆变技术在电力电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太阳能伏发电、风力发电、蓄电池储能等。 1.2
    的头像 发表于 08-05 09:15 ?2784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