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电位的精准调控

锂电联盟会长 ? 来源:锂电联盟会长 ? 作者:锂电联盟会长 ? 2022-08-02 16:08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一、研究背景

P2型层状氧化物Na2/3Ni1/3Mn2/3O2由于具有高理论容量和高空气稳定性,被认为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高比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其实际应用却面临诸多难题:一是充电至4.0 V以上会发生P2到O2的大体积相变和不可逆的氧释放,导致电池容量和电压迅速衰减;二是4.0 V以下的不同钠离子/空位有序重排和过渡金属重排降低了钠离子扩散动力学,导致电极材料大电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不理想。虽然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非活性元素掺杂可以有效提高循环稳定性,但往往以牺牲容量和电压为代价,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高比能优势;而活性元素掺杂虽然可以抑制不可逆氧释放却不会影响多种有序重排,从而不会加速钠离子扩散动力学。因此,对于Na2/3Ni1/3Mn2/3O2正极材料如何能够同时抑制其不可逆相转变、破坏多种有序重排、提升工作电压以及减少过度的氧释放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工作简介

近日,苏州大学张亮教授课题组提出利用双离子共掺杂协同调控Na2/3Ni1/3Mn2/3O2(NNMO)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的优化策略来攻克这一难题。具有电化学活性的Cu2+和电化学惰性的Zn2+离子被设计替代占据在Na2/3Ni1/3Mn2/3O2的过渡金属层的Ni2+。其中Zn2+凭借着与Ni2+相似的离子半径但不同的费米能级特性,成功抑制了P2-O2相变和钠离子/空位有序重排;而Cu2+通过增强的TM-O杂化轨道不仅提升了Ni的氧化还原电位而且抑制了不可逆的氧的氧化。与单一元素取代相比,双离子协同效应实现了1+1》2的效果,设计的P2-Na0.67Cu0.05Zn0.07Ni0.21Mn0.67O2(NNMCZO)正极材料在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工作电压为3.65 V;1C倍率下循环100圈容量保持率为91.0%;10C倍率下循环1000圈,每圈仅有0.48mV的电压衰减;特别是在20C高倍率下仍能达到84.1 mAh/g的可逆容量)。

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程晨为本文第一作者。

三、核心内容

73057ed4-1238-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1. 双离子掺杂协同效应示意图。

作者通过简单固相法合成了NNMO,Cu掺杂Na0.67Cu0.12Ni0.21Mn0.67O2 (NNMCO),Zn掺杂Na0.67Zn0.12Ni0.21Mn0.67O2 (NNMZO)和NNMCZO正极材料。如图2a,b所示,四种材料均为P2型层状结构。其中,27.2°和28.4°衍射峰的存在表明NNMO中包含有钠离子/空位有序重排,而Zn掺杂可有效抑制其有序排列。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取电子衍射和对应的元素分布图(图1c-k)进一步确定了该结构为P2型层状结构,同时各个元素都是均匀分布。

731b097a-1238-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2.层状正极的结构表征。

作者比较四种层状正极材料电化学曲线及其充放电过程中XRD谱图。在充电过程中,NNMCO存在高电压平台,并发生缓和的P2-OP4相变,这归因于增强的Cu-O共价性减缓了过渡金属层的滑移。而NNMZO则不存在高电压平台,并且XRD谱图中无新相产生,表明Zn掺杂有效抑制了相变。得益于双离子中的Zn掺杂,NNMCZO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表现出完全固溶反应,且仅有0.63%的体积应变。

732eff02-1238-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3. 层状正极材料结构演变研究。

作者利用X射线吸收近边谱(XANES)研究了NNMCZO中各金属元素在首圈充放电过程中的价态演变。值得一提的是,镍的氧化还原电压提高到4 V以上,高于普通正极材料中镍的反应电位,这是由于Cu-O的高共价性使得Ni-O键离子性增强,从而提升了正极材料的工作电压。而Zn的吸收边完全重合,表明其为电化学惰性元素。

7338aee4-1238-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4. NNMCZO的XANES谱研究。

作者利用X射线吸收谱扩展边拟合分析发现,过渡金属蜂窝状有序排列由于双离子的掺杂而被完全打破,因此NNMCZO电极材料的钠离子扩散动力学得到提升,从而表现出非常高的倍率性能。

734c73de-1238-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5. NNMCZO局部配位环境研究。

作者进一步组装钠离子半电池以考察其电化学性能,相关结果如图6所示。NNMCZO由于电化学活性Cu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其工作电压。并且由于Zn的引入,使得相变被抑制和多种有序重排被打破,其表现了出了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7360a480-1238-11ed-ba43-dac502259ad0.png

图6. 钠离子半电池。

四、结论

总体来说,Zn抑制了NNMO钠离子/空位有序和不可逆相变,Cu取代提高了材料工作电压并抑制不可逆氧释放,两种元素掺杂弥补了单元素掺杂带来的单一效果和副作用,协同调控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从而大大提升NNMO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五、文献详情

Chen Cheng, Haolv Hu, Cheng Yuan, Xiao Xia, Jing Mao, Kehua Dai, Liang Zhang,* Precisely Modulating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Redox Potential of Sodium Layered Cathodes through the Synergetic Effect of Co-doping Strategy,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2, accepted.

DOI: 10.1016/j.ensm.2022.07.030

六、作者简介

张亮教授:现任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担任洪堡学者,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先进原位同步辐射技术与先进能源材料的交叉科学研究,具体包括:(1)高性能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钠硫电池、锌离子电池等)电极材料的发展与应用;(2)原位同步辐射谱学技术(XAS/XES/XPS/RIXS)的发展与应用;(3)新型原位同步辐射谱学和成像技术的研发及其在新能源材料的应用拓展。曾获得第十五批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园区金鸡湖高层次人才、英国物理学会JPhysD Emerging Leaders、德国洪堡奖学金等奖励。至今已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CS Nano, Nano Lett.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6000余次。

审核编辑 :李倩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晶体
    +关注

    关注

    2

    文章

    1391

    浏览量

    36606
  • 正极材料
    +关注

    关注

    4

    文章

    327

    浏览量

    19754
  • 钠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6

    文章

    225

    浏览量

    15191

原文标题:苏大EnSM: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电位的精准调控

文章出处:【微信号:Recycle-Li-Battery,微信公众号:锂电联盟会长】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合金电阻稳定性优于其他材料的深度解析

    合金电阻作为一种采用特殊合金材料制成的电阻器件,以其卓越的稳定性在众多应用中脱颖而出。本文将从材料特性、制造工艺以及应用场景三个方面,深入解析合金电阻稳定性优于其他
    的头像 发表于 06-05 15:02 ?302次阅读

    氧化诱导期测试仪:材料稳定性精准守护者

    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氧化诱导期测试仪是一款至关重要的设备,它如同一位严谨的“卫士”,守护着材料的质量与稳定性。上海和晟HS-DSC-101氧化
    的头像 发表于 06-03 09:49 ?181次阅读
    <b class='flag-5'>氧化</b>诱导期测试仪:<b class='flag-5'>材料</b><b class='flag-5'>稳定性</b>的<b class='flag-5'>精准</b>守护者

    探究P2/O3相堆叠结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钠离子电池成本低、资源丰富,但其正极材料在深度脱钠时存在不利相变,影响离子传输和循环稳定性。P型
    的头像 发表于 05-27 10:13 ?718次阅读
    探究P2/O3相堆叠<b class='flag-5'>结构</b>对<b class='flag-5'>钠离子</b><b class='flag-5'>电池</b><b class='flag-5'>正极</b><b class='flag-5'>材料</b>性能的影响

    FIB-SEM技术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形貌以及界面特性对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等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准确表征电池材料结构和形貌是理解其性能的基础。传统的表征方法如X射线
    的头像 发表于 02-08 12:15 ?694次阅读
    FIB-SEM技术在锂<b class='flag-5'>离子电池</b>的应用

    分子嫁接策略调控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界面化学

    材料、电解液和电极/电解液界面(SEI)的控制。硬碳(HC)由于其低成本和合适的氧化还原电位而被认为是SIBs阳极的首选材料,并极大地决定
    的头像 发表于 01-15 10:02 ?914次阅读
    分子嫁接策略<b class='flag-5'>调控</b><b class='flag-5'>钠离子</b><b class='flag-5'>电池</b>硬碳负极界面化学

    旋转测径仪的底座如何保证稳定性

    关键字:旋转测径仪,底座材质,测径仪底座结构,旋转测径仪稳定性, 旋转测径仪的底座保证稳定性是确保测量精度和仪器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证旋转测径仪底座
    发表于 01-09 14:04

    具有优越循环性的双重改性的低应变富镍正极软包全电池

    研究背景锂离子电池 (LIB) 阴极材料是高容量富镍层状氧化物 LiTMO2(其中 TM = Ni、Mn、Co)的深入研究主题,特别是在 LiNi0.8Co0.1Mn0.1O2 的背景
    的头像 发表于 01-07 14:47 ?1477次阅读
    具有优越循环性的双重改性的低应变富镍<b class='flag-5'>正极</b>软包全<b class='flag-5'>电池</b>

    调控磷酸酯基阻燃电解液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实现钠离子软包电池安全稳定运行

    研究背景 相较资源有限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尤其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然而,大多数钠离子电池体系仍基于传统碳
    的头像 发表于 01-06 17:41 ?924次阅读
    <b class='flag-5'>调控</b>磷酸酯基阻燃电解液<b class='flag-5'>离子</b>-偶极相互作用实现<b class='flag-5'>钠离子</b>软包<b class='flag-5'>电池</b>安全<b class='flag-5'>稳定</b>运行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你是否曾经想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盐,有一天会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元素?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电池——钠离子电池,正在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那么,钠离子
    的头像 发表于 12-19 15:51 ?2162次阅读
    <b class='flag-5'>钠离子</b><b class='flag-5'>电池</b>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稳定性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研究背景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Li1+x[NiMnCo]1-xO2,LMR-NMC)具有氧阴离子氧化还原的额外容量和出色的价格竞争力,因而是
    的头像 发表于 12-10 10:39 ?1268次阅读
    高<b class='flag-5'>稳定性</b>富锂锰基<b class='flag-5'>正极</b><b class='flag-5'>材料</b>

    北大潘锋ACS Nano:高熵岩盐表面层稳定超高镍单晶正极

    【研究背景】 近年来,电动汽车、储能电网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对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锂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超高镍单晶层状氧化物作为下一代锂电正极材料
    的头像 发表于 12-10 10:32 ?1344次阅读
    北大潘锋ACS Nano:高熵岩盐表面层<b class='flag-5'>稳定</b>超高镍单晶<b class='flag-5'>正极</b>

    定量识别掺杂位点:解锁富锂正极材料的高性能与稳定性

    研究背景 随着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对高能量密度电源需求的增长,锂离子电池(LIBs)的正极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然而,大多数正极材料存在诸如锂
    的头像 发表于 12-09 09:15 ?1470次阅读
    定量识别掺杂位点:解锁富锂<b class='flag-5'>正极</b><b class='flag-5'>材料</b>的高性能与<b class='flag-5'>稳定性</b>

    氧化铝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升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进程中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 电化学性能不稳定 钠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电极材料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电极结构破坏,从而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15:38 ?868次阅读

    离子辅助的多阴离子材料钠离子电池长循环稳定性的新机制

    小于4%的体积变化和高达10000次的超长循环稳定性,这一发现不仅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开发更安全、更持久的能源存储系统指明了方向。 研究背景 随着锂资源的有限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10:15 ?1262次阅读
    钾<b class='flag-5'>离子</b>辅助的多阴<b class='flag-5'>离子</b><b class='flag-5'>材料</b>—<b class='flag-5'>钠离子</b><b class='flag-5'>电池</b>长循环<b class='flag-5'>稳定性</b>的新机制

    东超新材:球形氧化铝粉在新能源电池导热材料中的应用

    球形氧化铝粉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导热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因此在新能源电池导热材料中的应用潜力巨大。球形
    的头像 发表于 11-06 15:42 ?676次阅读
    东超新材:球形<b class='flag-5'>氧化</b>铝粉在新能源<b class='flag-5'>电池</b>导热<b class='flag-5'>材料</b>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