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浅析机器人智能抓取系统的几种主流的解决方案

电子工程师 ? 来源:COBOT机器人大脑、新机器视 ? 作者:COBOT机器人大脑、 ? 2021-03-29 15:16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机器人学习中的经典问题之一便是分拣:在一堆无序摆放的物品堆中,取出目标物品。在快递分拣员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过程,但对于机械臂而言,这意味着复杂的矩阵计算。 事实上,对于人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数理难题,用智能系统处理起来就显得十分容易,但在几乎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就能做出的分选动作,则是全世界机机器人研究专家关注的热点。

机械臂抓取需要确定每段机械臂的位姿 首先,机械臂需要视觉伺服系统,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末端执行器(手)和视觉传感器(眼)的相对位置,可分为Eye-to-Hand和Eye-in-Hand两种系统。 Eye-to-Hand的分离式分布,视野固定不变,如果相机的标定精度高的话,那么视觉定位于抓取的精度也越高。 Eye-in-Hand则将机械臂与视觉传感器固定在一起,视野随机械臂的移动而改变,传感器越近时精度越高,但过于靠近时则可能使目标超出视野范围。

精密的视觉系统与灵活机械臂的配合,才能完成一次完美的抓取,而这正是当前机器人操作中的核心难题,归纳起来就是这么一件事:找到合适的抓取点(或吸附点),抓住它。之后的转运执行,则属于运动规划的分支。 目前几种主流的解决方案 Model-based(基于模型的方法) 这种方法很好理解,即知道要抓什么,事先采用实物扫描的方式,提前将模型的数据给到机器人系统,机器在实际抓取中就只需要进行较少的运算:

1. 离线计算:根据搭载的末端类型,对每一个物体模型计算局部抓取点;

2. 在线感知:通过RGB或点云图,计算出每个物体的三维位姿;

3. 计算抓取点:在真实世界的坐标系下,根据防碰撞等要求,选取每个物体的最佳抓取点。

RGB颜色空间由红绿蓝三种基本色组成,叠加成任意色彩,同样地,任意一种颜色也可以拆解为三种基本色的组合,机器人通过颜色坐标值来理解“颜色”。这种方式与人眼识别颜色的方向相似,在显示屏上广泛采用。

CGrasp 对精密轴承的无序抓取 Half-Model-based(半模型的方法) 在这种训练方式中,不需要完全预知抓取的物体,但是需要大量类似的物体来训练算法,让算法得以在物品堆中有效对图像进行“分割”,识别出物体的边缘。这种训练方式,需要这些流程:

1.离线训练图像分割算法,即把图片里的像素按物体区分出来,此类工作一般由专门的数据标注员来处理,按工程师的需求,标注出海量图片中的不同细节;

2.在线处理图像分割,在人工标注出的物体上,寻找合适的抓取点。 这是一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也是机械臂抓取得以推进的主要推力。机械臂技术发展缓慢,但计算机视觉的图像分割则进展迅速,也从侧面撬动了机器人、无人驾驶等行业的发展。

Model-free(自由模型) 这种训练方式不涉及到“物体”的概念,机器直接从RGB图像或点云图上计算出合适的抓取点,基本思路就是在图像上找到Antipodal(对映点),即有可能“抓的起来”的点,逐步训练出抓取策略。这种训练方式往往让机器手大量尝试不同种类的物品,进行self-supervisedlearning,Google的Arm Farm,即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Google Arm Farm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机械手而言,不同形状的物品,抓取难度有天壤之别。即便是同样形状的物体,由于表面反光度和环境光照的影响,在不同场景的抓取难度也大相径庭。从实验室到商业落地,其中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高精密度的相机研发,是机器人“感知”物体的第一步。 实际商业场景中,最麻烦的物体总是“下一个物体”。工业机器人要真正融入实际生产体系,只有具备聪明的大脑,针对不同工况做出柔性的调整,才能拓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场景。

编辑:jq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3

    文章

    29835

    浏览量

    213735

原文标题:机器人智能抓取系统:目前几种主流的解决方案

文章出处:【微信号:AMTBBS,微信公众号: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大象机器人携手进迭时空推出 RISC-V 全栈开源六轴机械臂产品

    识别联调。 进迭时空致力于为智能机器人提供完整全栈优化的RISC-V AI软硬件解决方案,第一代RISC-V AI CPU芯片K1已完成AI视觉感知、AI语音处理、自动避障、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
    发表于 04-25 17:59

    富唯智能最小复合机器人的强大抓取实力?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复合机器人的身影愈发常见。但你是否好奇,最小的复合机器人抓取多少多重?富唯智能以创新技术,给出了令人惊叹的答案,彻底颠覆我们对小身形
    的头像 发表于 04-16 16:31 ?324次阅读
    富唯<b class='flag-5'>智能</b>最小复合<b class='flag-5'>机器人</b>的强大<b class='flag-5'>抓取</b>实力?

    迈来芯面向机器人芯片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迈来芯机器人芯片解决方案详细分析 一、 核心技术布局 ? 迈来芯(Melexis)凭借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的可靠性经验,将高精度传感、高效驱动和边缘智能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形成了覆盖
    的头像 发表于 04-12 11:28 ?1403次阅读

    复合机器人抓取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复合机器人结合了移动机器人(如AGV)和机械臂的功能,广泛应用于物流、制造等领域。抓取精度是其核心性能指标之一,直接影响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本文将探讨复合机器人
    的头像 发表于 04-12 11:15 ?384次阅读

    新余赣锋电子推出智能全地形机器人电池解决方案

    近日,赣锋旗下新余赣锋电子研发的智能全地形机器人电池解决方案正式推出,方案搭载赣锋在机器人动力技术领域的多项创新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4-02 14:45 ?492次阅读

    安森美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的互动,可在人群周围安全操作,并达到高水平的合作和协作。本文将为您介绍AMR/AGV等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趋势,以及由安森美(onsemi)所推出的相关解决方案
    的头像 发表于 03-20 09:55 ?1001次阅读
    安森美<b class='flag-5'>智能</b><b class='flag-5'>机器人</b><b class='flag-5'>解决方案</b>

    研华科技加速智能自主系统机器人应用发展

    研华科技近日举办“智能自主系统机器人应用伙伴高峰论坛”,将携手生态伙伴,打造灵活且ROS兼容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的头像 发表于 03-11 13:46 ?447次阅读

    名单公布!【书籍评测活动NO.58】ROS 2智能机器人开发实践

    过去十几年机器人行业的繁荣,逐渐成为智能机器人开发的主流标准。 当然,ROS的快速发展也远超那群年轻的预期,本来只是为一款家用服务
    发表于 03-03 14:18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2.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基础模块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基础模块,这个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机器人计算系统,自主机器人的感知
    发表于 01-04 19:22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第10-13章阅读心得之具身智能机器人计算挑战

    阅读《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第10-13章,我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工程实践有了全新认识。第10章从实时性角度剖析了
    发表于 01-04 01:15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2.具身智能机器人大模型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模型技术在多个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大模型”部分,作者研究并探讨了大模型如何提升
    发表于 12-29 23:04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1.初步理解具身智能

    感谢 感谢电子发烧友网社区给予《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试读机会。在这知识的盛宴中,我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支持。定不负期望,认真研读,分享所学,回馈社区。 一、本书大纲 《具身智能
    发表于 12-28 21:12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1.全书概览与第一章学习

    了解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的知识,我感到十分荣幸和幸运。 全书简介 本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通过对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全方位解析,帮助读者系统
    发表于 12-27 14:50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初品的体验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 一书由甘一鸣、俞波、万梓燊、刘少山老师共同编写,其封面如图1所示。 本书共由5部分组成,其结构和内容如图2所示。 该书可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材,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
    发表于 12-20 19:17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第1-6章阅读心得之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背景知识与基础模块

    、谷歌的RT系列等前沿产品中展露锋芒。这些突破性成果标志着AI正从虚拟世界迈向物理世界的深度交互。 而研读《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前六章,我对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
    发表于 12-19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