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性化和建立自身可信度

如意 ? 来源:科技行者 ? 作者:科技行者 ? 2020-10-14 15:25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人工智能AI)往往被视为一种暗箱实践,即人们并不关注技术本身的运作方式,只强调其能够提供看似正确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效果就已经可以满足需求,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更关注结果,而非结果的具体实现方式。

遗憾的是,将AI视为暗箱过程会产生信任与可靠性等问题。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也导致我们难以分析或解决AI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共同了解其中的部分潜在问题以及几种解决方案思路。

AI是什么?

不少企业已经将人工智能(AI)元素纳入自家产品。虽然有些“AI”表述只是虚假的营销策略,但也确实有不少产品开始使用AI及机器学习(ML)技术实现自我提升。

简而言之,AI是指一切能够表现出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系统。在本文的语境下,智能代表着计算机在学习、理解或者概念总结等层面的飞跃式进步。

当前,AI技术最常见的实现形式为机器学习,其中由计算机算法学习并识别数据中的模式。机器学习大致分为三类:

监督学习:即使用已知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这有点像给孩子们看最简单的看图识字教材。这类ML也是大家最常接触到的实现形式,但其有着一个致命缺点:只有具备大量可信且经过正确标记的训练数据,才能建立起相关模型。

无监督学习:模型自行在数据中查找模式。手机导航软件使用的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适合我们对数据一无所知的情况。目前业界往往使用无监督学习从数据中识别出可能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聚类。

强化学习:模型在每次正确执行时都会得到奖励。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实验试错”学习方法。如果我们初期只有少量数据,那么这种ML方法将表现得尤为强大。它的出现,直接令持续学习模型成为可能,即模型在接触到新数据后会不断适应及发展,从而保证自身永不过时。

但这些方法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我们无法理解学习后生成的最终模型。换言之,人工智能无法实现人性化。

信任问题

暗箱式AI系统大多属于由机器经过自学过程建立起模型。但由于无法理解系统得出结论的过程,我们就很难理解模型给出特定结论的理由,或者对该结论缺乏信心。我们无法询问模型为什么会这么判断,只能拿结果跟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

如果不理解AI模型的起效原理,我们又怎么能相信模型会永远正确?

结果就是,这种不可理解性同无数反乌托邦科幻作品映射起来,让AI成了恐怖神秘的代名词。更糟糕的是,不少AI模型确实表现出严重的偏差,这也令信任危机被进一步激化。

偏差或者说偏见,一直植根于人类的思想意识当中,现在它也开始成为AI技术无法回避的大难题。因为系统只能从过往的情况中学习经验,而这些可能并不足以指导模型做出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

以AI模型在犯罪预测中的应用为例,这些模型会使用以往犯罪统计数据来确定哪些地区的犯罪率比较高。执法部门则调整巡逻路线以向这些地区集中警力资源。但人们普遍质疑,使用这类数据本身就是在加强偏见,或者潜在地将相关性混淆为因果性。

例如,随着新冠疫情的肆虐,美国各大主要城市的暴力犯罪率开始显著下降;但在某些司法管辖区内,汽车盗窃及其他劫掠案件却有所增加。普通人可能会将这些变化与全国范围内的社交隔离合理联系起来,但预测性警务模型却有可能错误地将犯罪数量及逮捕率的降低解释为稳定性与治安水平的提升。

目前,人工智能中存在多种形式的偏见。以人脸识别软件为例,研究表明包含“人口统计学偏见”的算法会根据对象的年龄、性别或种族做出准确率波动极大的判断。

有时,数据科学家在执行特征工程以尝试清洗源数据时,同样会引发偏差/偏见问题,导致其中某些微妙但却极为重要的特征意外丢失。

影响最大的偏见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层面的问题。例如,广告算法会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定期投放广告,从而将对于年龄、性别、种族、宗教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偏见永久留存在模型之内。AI技术在招聘应用中也暴露出了类似的缺陷。

当然,这一切都源自人类自己引发的原始偏见。但是,我们该如何在AI模型中发现这些偏见并将其清除出去?

可解释AI

为了增加对AI系统的信任度,AI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构建可解释AI(XAI)的可能性,希望借此实现AI方案的人性化。

XAI能够避免我们在暗箱模型中难以识别的种种问题。例如,2017年研究人员的报告称发现了一项AI作弊问题。该AI模型在训练之后能够成功识别出马匹的图像,相当于对经典狗/猫识别能力的变体。但事实证明,AI学会的实际上是识别与马匹图片相关的特定版权标注。

为了实现XAI,我们需要观察并理解模型内部的整个运作过程。这项探索本身已经构成了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大分支,其困难程度可能也远超大家的想象。

比较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当然相对易于解释,但神经网络则复杂得多。即使是包括分层相关性传播(LRP)在内的各类最新技术,也只能显示哪些输入对于决策制定更为重要。因此,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本地可解释性目标,希望借此对模型做出的某些特定预测做出解释。

AI模型为什么难以理解?

目前,大多数ML模型基于人工神经元。人工神经元(或称感知器)使用传递函数对一个或多个加权输入进行组合。以此为基础,激活函数将使用阈值以决定是否触发。这种方法,实际上限制了神经元在人脑中的工作方式。

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性化和建立自身可信度

作为一种常见的ML模型,神经网络由多层人工神经元组成。输入层与重要特征拥有相同的输入数量,同时辅以大量隐藏层。最后,输出层也将拥有与重要特征相同的输出数量。

我们以最简单的应用场景为例,考虑ML模型如果根据今天是星期几及是否属于假期来预测您的起床时间。

在随机分配权重的情况下,模型会生成错误的结果,即我们周三需要在上午9点起床。

我们当然不可能以手动方式为每个人工神经元设置确切的权重。相反,我们需要使用所谓反向传播过程,算法将在模型中反向运作,借此调整网络的权重与偏差,力求将预测输出与预期输出间的差异控制在最小范围。在调整之后,结果是周三早上应该7点起床。

信任与道德

技术信任问题正变得愈发重要,毕竟我们已经在尝试使用AI诊断癌症、识别人群中的通缉犯并做出雇用/解雇决策。如果无法实现AI人性化,又怎么能要求人们向其给予信任呢?如果没有这种信任,以符合道德的方式加以使用更是痴人说梦。

对于这个重要问题,欧盟已经通过一套关于可信AI的道德准则,针对AI是否符合道德及具备可信度设置了七项测试:

人类代理与监督:AI系统不可在人类不具备最终决定权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技术的健壮性与安全性:在使用AI技术之前,必须明确其是否可靠,包括具备故障保护能力且不会被黑客入侵。

隐私与数据治理:AI模型往往需要处理个人数据,例如通过医学造影图像诊断疾病。这意味着数据隐私将非常重要。

透明度:AI模型应该具备人类可解释的基本属性。

多样性、非歧视性与公平性:主要涉及我们前文讨论过的偏见问题。

环境与社会福祉:在这里,准则制定者们希望消除人们对于AI技术发展造成反乌托邦式未来的担忧。

问责制度:必须建立起独立的监督或监控制度。

当然,指南也强调,必须以合法方式使用AI技术。

AI的人性化之路

本文关注的重点只有一个:人工智能该如何实现人性化,从而切实建立起自身可信度。

人类很难相信自己无法理解的机器,并最终阻碍了我们从这一创新技术中切实受益。

这个问题在软件测试自动化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此类系统的意义就是在应用方案发布之前找到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如果不了解具体流程,我们要如何确定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如果做出了错误决定,该怎么办?如果AI系统遗漏了某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发现或者做出响应?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将ML算法与测试体系结合起来,实现决策制定与相应数据间关联关系的可视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告别暗箱式AI。这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工作,没有奇迹、没有魔法,可以依赖的只有不懈努力与对机器学习美好未来的憧憬。
责编AJX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数据
    +关注

    关注

    8

    文章

    7261

    浏览量

    92259
  • AI
    AI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5530

    浏览量

    281458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809

    文章

    49169

    浏览量

    250787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ES Asia 2025蓄势待发,聚焦低空经济与AI,引领未来产业新变革

    、机器学习等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在智能家居领域,人工智能让家居设备更加智能、便捷,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
    发表于 07-09 10:29

    传感器仿真模型的可信度评估方案

    由于仿真是对真实世界进行抽象建模并通过编程实现,仿真得到的计算结果与真实仿真对象的表现存在差异,因此模拟仿真测试的可信度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提出有效的评估方法。
    的头像 发表于 02-14 16:41 ?3808次阅读
    传感器仿真模型的<b class='flag-5'>可信度</b>评估方案

    IEEE会员于CES展会上分享人工智能见解

    的碳足迹。想要部署人工智能的公司往往找不到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选。而且人工智能还带来了一系列其他的伦理问题,包括深度伪造(换脸等深度合成技术)的兴起、知识产权的价值以及人工智能系统的可信度
    的头像 发表于 02-10 16:59 ?674次阅读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可信评测

    受到关注。但当前大模型仍然面临可信瓶颈,无法开展大规模应用。大模型的安全可信受到高度关注,国内外已经有多项法规与标准快速制定并落地。本文以层次的结构,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
    的头像 发表于 01-22 13:55 ?1078次阅读
    生成式<b class='flag-5'>人工智能</b>模型的安全<b class='flag-5'>可信</b>评测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关系?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关系?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系统,它通常被嵌入到其他设备或机器中,以实现特定功能。嵌入式系统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设计。它广泛应用于各种
    发表于 11-14 16:39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6章人AI与能源科学读后感

    、优化等方面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能源数据,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智能化管理。 其次,第6章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能源科学中
    发表于 10-14 09:27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很幸运社区给我一个阅读此书的机会,感谢平台。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关于AI与生命科学的部分,为我们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在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学习心得

    非常高兴本周末收到一本新书,也非常感谢平台提供阅读机会。 这是一本挺好的书,包装精美,内容详实,干活满满。 关于《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发表于 10-14 09:16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周末收到一本新书,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平台提供阅读机会。 这是一本挺好的书,包装精美,内容详实,干活满满。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这本书的第一章,作为整个著作的开篇
    发表于 10-14 09:12

    risc-v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应用前景分析

    人工智能推荐系统中强大的图形处理器(GPU)一争高下。其独特的设计使得该处理器在功耗受限的条件下仍能实现高性能的图像处理任务。 Ceremorphic公司 :该公司开发的分层学习处理器结合了
    发表于 09-28 11:00

    人工智能ai 数电 模电 模拟集成电路原理 电路分析

    人工智能ai 数电 模电 模拟集成电路原理 电路分析 想问下哪些比较容易学 不过好像都是要学的
    发表于 09-26 15:24

    人工智能ai4s试读申请

    目前人工智能在绘画对话等大模型领域应用广阔,ai4s也是方兴未艾。但是如何有效利用ai4s工具助力科研是个需要研究的课题,本书对ai4s基本原理和原则,方法进行描诉,有利于总结经验,拟按照要求准备相关体会材料。看能否有助于入门和提高ss
    发表于 09-09 15:36

    名单公布!【书籍评测活动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

    芯片设计的自动水平、优化半导体制造和封测的工艺和水平、寻找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等方面提供帮助。 第6章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化石能源科学研究、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能源转型三个方面的落地应用。 第7章从环境监测
    发表于 09-09 13:54

    报名开启!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将启幕,国内外大咖齐聚话AI

    呈现、产业展览、技术交流、学术论坛于一体的世界级人工智能合作交流平台。本次大会暨博览会由工业和信息部政府采购中心、广东省工商联、前海合作区管理局、深圳市工信局等单位指导,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主办
    发表于 08-22 15:00

    串口屏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着重要作用。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则为串口屏赋予了“智慧”的大脑,使其不仅能够高效展示信息,还能进行数据分析、智能决策,乃至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本文将深入探讨串口屏如何与
    的头像 发表于 08-16 12:29 ?1716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