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科学家正在尝试改造出能够持续发光的植物

ExMh_zhishexues ? 来源:知社学术圈 ? 2020-06-08 14:31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卡梅隆导演的电影《阿凡达》是好莱坞历史上最卖座的大片之一。剧中描绘的外星环境非常梦幻,尤其到了夜晚,各种会发光的动植物构成了潘多拉星球标志性的景观。现在,科学家正在尝试改造出能够持续发光的植物。

以后,在夜间观赏植物可能不用另外打灯照明了,会发光的植物甚至有可能代替路灯。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成功将发光蘑菇的基因移植到烟草植物身上,让后者在整个生命周期都持续散发明亮的绿色可见光,以前人们只见过萤火虫的荧光满天飞,未来或许将看到满地五彩斑斓的发光植物。

成群的萤火虫,图片来自CNN 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是指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进而自体发光的现象。除了人们熟悉的萤火虫外,生物发光现象其实在一些真菌、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中也都可以发现,只是过去人们通常忽略植物是否也表现出这种特性。 现在俄罗斯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院、伦敦医学科学研究所与俄罗斯生物科技新创公司Planta 合作,从一种发光蘑菇中提取特殊DNA 植入烟草植物(生长迅速且遗传基因简单)中,发现经过基因改造的烟草植物在整个生命周期(种子、发芽、成熟到枯萎)中,根、茎、叶、花都能发出肉眼可见的绿光。

图片来自Planta 蘑菇本身与植物没什么密切关系,但关键在于称为咖啡酸(caffeic acid)的有机分子,所有植物都需要这种分子来制造细胞壁,而蘑菇中该分子涉及 4 种酶的代谢循环来产生光。首先,2 种酶将咖啡酸转化为发光前驱物,然后透过第 3 种酶处理变成能够发射光子的氧化分子,第 4 种酶再将分子转换回咖啡酸不断循环。

图片来自Planta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植物每分钟产生约100亿个光子,其峰值波长在500至550纳米(可见光谱的绿色范围)之间。植物和蘑菇并不密切相关,但是研究人员利用了与两者兼容的代谢过程。这样就形成了自我维持的生物发光植物,其中的植物在不引入外来生物化学物质的情况下产生了自己的光芒。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发光,这种修饰似乎并没有损害他们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发光,出现在生物工程植物的叶子,茎,根和花中。

这一突破可以为科学家提供一种观察植物内部运作的新方法,例如监测植物的光辉以研究植物的新陈代谢。有趣的是,年幼的植物比年长的植物发光得更明亮,而花朵却是最发光的部分。有时,发光减弱并以图案流动,暗示着未知的内部过程。 研究团队目前正在试验其他可发光的植物,包括长春花(日日春)、矮牵牛和玫瑰等,更多样的植物,更丰富的色彩,给未来人们的花圃和庭院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光子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16

    浏览量

    14858
  • 光能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4

    浏览量

    6666

原文标题:阿凡达计划?基因工程改造出能持续发光的植物

文章出处:【微信号:zhishexueshuquan,微信公众号:知社学术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植物照明持续火热

    随着科技的革新和政策的推动,植物照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农业的新顶流。
    的头像 发表于 06-30 17:28 ?238次阅读

    地物光谱仪如何帮助科学家研究植被和土壤?

    在遥感、生态、农业等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常常会提到一个工具: 地物光谱仪 。它看起来像一台“测光的枪”,却能揭示土壤和植被的“隐藏信息”。那么,地物光谱仪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它又是如何在科学研究中
    的头像 发表于 05-20 15:46 ?192次阅读
    地物光谱仪如何帮助<b class='flag-5'>科学家</b>研究植被和土壤?

    瞬态吸收光谱与时间分辨圆偏振发光技术的结合协助科学家深入理解能量与手性协同动力学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陈缙泉教授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段鹏飞团队,巧妙运用级联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FRET)策略,成功合成了圆偏振发光(CPL)不对称因子值高达0.045的近红外圆偏振发光超分子纳米
    的头像 发表于 05-19 07:59 ?241次阅读
    瞬态吸收光谱与时间分辨圆偏振<b class='flag-5'>发光</b>技术的结合协助<b class='flag-5'>科学家</b>深入理解能量与手性协同动力学

    LITESTAR 4D应用:植物照明设计

    农业增产、城市农业、药用植物培植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 设计要求 选择合适的灯具,光照均匀,节能和环保。 设计内容 简易室内植物照明案例。 设计方案 (截取部分报表) 灯具信息(来自photoview) 侧视图
    发表于 04-09 08:45

    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当选深圳市青年科学家协会第十届会长

    ? 2025年3月29日,深圳市青年科学家协会十届一次会员大会在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南厅隆重举行。百余位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协会换届选举,共话科技创新未来。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书记胡火明出席了
    的头像 发表于 03-31 19:15 ?885次阅读
    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当选深圳市青年<b class='flag-5'>科学家</b>协会第十届会长

    我国科学家制备出可控手性石墨烯卷

    日前,我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名为“石蜡辅助浸入法”的新技术,成功让二维材料“卷起来”,制备出具有可控手性的石墨烯卷,为未来量子计算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雷圣宾、李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1:17 ?536次阅读

    AI如何学会倾听地球发出的信号

    科学家改造语音识别 AI 解读地震活动,从中发现未来有助于预测地震的模式。
    的头像 发表于 02-19 10:02 ?511次阅读

    深开鸿亮相“小小科学家”品牌发布暨科学探索研学营开营活动

    为在青少年中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1月14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共同主办的“小小科学家”品牌发布暨科学探索研
    的头像 发表于 01-15 21:17 ?625次阅读
    深开鸿亮相“小小<b class='flag-5'>科学家</b>”品牌发布暨<b class='flag-5'>科学</b>探索研学营开营活动

    AI 推动未来科学 晶泰科技共襄未来科学大奖周

    科学家,探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倾力打造兼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盛会。 未来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于 2016 年创设,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未来论坛是当前中国极具声望的民间科学
    的头像 发表于 12-18 09:58 ?442次阅读
    AI 推动未来<b class='flag-5'>科学</b> 晶泰科技共襄未来<b class='flag-5'>科学</b>大奖周

    西湖大学:科学家+AI,科研新范式的样本

    研究,创新科研新范式。这一点在西湖大学的科研项目中已得到体现。 成立于2018年的西湖大学是由施一公院士领衔创办的、聚焦前沿科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该校鼓励科学家们探索AI与各学科交叉融合,为科研创新提速。为此,西湖大学在浪潮信息等企业助力下打造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5:59 ?645次阅读
    西湖大学:<b class='flag-5'>科学家</b>+AI,科研新范式的样本

    华为自动驾驶科学家陈亦伦投身具身智能创业

    近日,华为车BU自动驾驶领域的昔日明星科学家陈亦伦,如今已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创业旅程。据可靠消息,陈亦伦在今年7月正式创立了名为“它石智航”的新公司,专注于具身智能领域的研发与创新。 与陈亦伦携手共进
    的头像 发表于 11-28 10:25 ?591次阅读

    蚂蚁集团收购边塞科技,吴翼出任强化学习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学习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令人瞩目的是,边塞科技的创始人吴翼已正式加入该实验室,并担任首席科学家一职。 吴翼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对这一变动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自己最近接受了蚂蚁集团的邀请,负责大模型强化学习领域的研究工
    的头像 发表于 11-22 11:14 ?1640次阅读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了传统学科界限,使得科学家能够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理解生命的奥秘。同时,AI技术的引入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即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强调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推动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的效率,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精确度。例如,在生物学领域,AI能够帮助科学家快速识别基因序列中的关键变异,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2. 跨学科融合的新范式 书中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促进了多个
    发表于 10-14 09:12

    如何通过地物光谱仪监测植物健康?让你的研究更加精准

    在现代农业和生态研究中,植物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和生态平衡。因此,如何有效监测植物健康成为了科学家和农民们关注的重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物光谱仪作为一种新兴的监测工具,正日益受到青睐
    的头像 发表于 08-22 16:30 ?653次阅读
    如何通过地物光谱仪监测<b class='flag-5'>植物</b>健康?让你的研究更加精准